古琴漫话 精湛的技艺 众多的琴家
佚名 于 2003.03.21 19:46:18 | 源自:www.cmii.com.cn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57/67
  • 我国制琴的历史极为悠久,《广博物志》记述:“列子尝游泰山,见霹雳伤柱,因以制琴,有大声。”这是最早应用霹雳木制琴的记载。蔡邕的焦尾琴传至六朝齐明帝时还在使用,后世并出现不少仿制精品。晋代顾恺之的《琴图》,保存了古代制琴的珍贵资料。经过南北朝和隋代的不断丰富,唐代的制琴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制琴家层出不穷、人才济济,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雷文、雷盛、雷俨、雷绍、雷震、雷焕、雷会等,还有张越、郭谅、沈镣、冯昭、李勉等名家,他们的作品达到了完美的境地,给后世留下大批优质古琴。如雷霄的“九霄环佩”,雷威的“鹤鸣秋月”,以及“轻雷”、“大圣遗音”、“枯木龙吟”、“飞泉”等珍品。在东京博物馆珍藏的一张称为“漆琴”(亦名雷琴)的古琴,上面铭有“开元十二年”(724年)“岁在甲子五月五日于九龙县造”,也是出于蜀地九龙县造琴名家雷氏之手。

    到了宋代,虽有官办造琴局并统一形制,但仍以仿雷、张古琴为主。宋代制琴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金道、陈道、马希亮、马希仁、施木舟、龚老和梅四等人。但唐宋之琴各有特点,唐琴面底都呈拱形,琴体浑圆;宋琴只是面呈拱形且弧度宽扁。故后世称之为“唐圆宋扁”。元代的杰出人物为严古清、朱致远等。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方隆、惠祥和宁王朱权、益王朱礻右宾等。清代在制琴史上几乎是空白,直至晚清到民国年间,杨时百、徐元白等经过多年实践,才仿效唐琴将琴制逐渐增长加宽。

    古琴的制作,要经过选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艺程序。古琴最重选材,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年轮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无虫蛀的干燥的梧桐木,鱼鳞云杉也是制琴良材。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提出:“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并提出“琴材欲轻、松、脆、滑”。在赵希鹄的《洞天清录》中,更记有“择紧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密,条达不邪曲者”,并“以掐之不入者为奇”。古人在面板的选材上要求极严,有“击之如铜钟……或至虚中别有温润含和”之说,就是要求木材无疵瑕,且质地较松软。底板应选梓木、楸木、色木等较硬的木材。汉代就已用梓木,经过历代实践,琴家“以桐之虚合梓之实”,达到“刚柔相配”。赵希鹄更指出:“盖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论述。

      制底板时,先取长130、宽20、厚1.5—2厘米的整块木料,锯刨成符合琴形轮廓的粗坯,上面挖出槽腹的底部,底面刨平或刨成拱形,开凿出龙池、凤沼,有的还在池、沼边缘镶嵌红木薄片。制面板时,用长130、宽20、厚4—5厘米的整料,以底板为样板,先将板面刨成拱形,然后再锯切出项、腰,面板外形就出来了。开挖槽腹是制琴的关键,它与面板的厚度有直接关系。面板的厚度也根据弦音高低而有区别。唐代李勉在《琴记》中最早提出了厚度分配。古代名家制琴,不仅首尾厚度有别,板的中心至边缘也是逐渐减薄的。音梁除在挖凿槽腹时留下外,也可单独胶在腹腔顶部,其木质须与面板一致,才能加强面板振动,使古琴发音优美。此外,槽腹的深度、纳音的高低、地柱的形状等等,对琴音优劣也都有直接关系。面、底板的胶合,其顺序是先将琴脚和底板按位置胶好,再安装音柱与面板胶合。为使古琴音色优美,需先行预粘,并经多次试音,多次拆开修整槽腹、音梁和音柱等,直至满意时才正式胶合。粘合时以使用加入少许鹿角灰的细生漆为佳,不要用鱼鳔或猪皮胶,否则修琴时不易打开。古琴外表涂饰生漆(又称大漆)。生漆系漆树割破后流出的漆汁。涂饰前,需先在白茬琴体外缚以麻布一层,然后涂以鹿角灰漆(鹿角霜调以生漆汁,并加入朱砂、银朱等颜料)。灰漆的厚薄须据木质软硬而定,一般二、三道薄灰漆加两道生漆即可。生漆干后为黑色,加入不同颜料于漆液中,可获得斑斓的色彩。近年来,有的民族乐器生产厂家多使用不饱和树脂漆或硝基清漆。

    古琴的鉴别 良琴的选择

    鉴别古琴的优劣,主要从选材、工艺和发音三个方面进行。《太古遗音》说良材“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今天人们只能通过龙池和凤沼来观察面板的纹理和色泽,感触其材质的软硬。有些古琴家甚至能根据木质的颜色推断其制造年代。丁承运在《中国造琴传统抉微》中说:“清代的琴木质微黄带灰,明代黄,南宋金黄,北宋以上的呈紫金色等。”新制的古琴,须选用经过长年自然干燥的陈年老桐木,尤以沙桐为佳,也可择古建筑拆下的柁柱等松杉木料。从池、沼看去纹理应顺直,宽度一致,无疤节和虫蛀现象。

    在工艺上,琴面前后左右弧度平正、自然适度,不能有凹陷或高低不平现象。琴身端正,置于几案之上应平稳。各部分加工须精细,胶合处严密牢固。漆饰色调雅致,表面平滑光亮。琴轸高低一致。琴弦应丝条均匀、质地光泽、洁白而拉力强,缠弦以紧密、均匀、明亮、光润为佳。

    在发音上,按《太古遗音》的说法,一张好琴要具备“九德”,即“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但具备九德的琴是很少的,一般具备静、透、圆、润、清、匀,就算是很好的古琴了。按现代的说法,一张好的古琴要音响纯净,音量宏大,各弦发音均匀,没有杂音,高音清脆,低音浑厚,共鸣和传远效果好,音色优美 、圆润,既不尖锐也不钝拙。 奇异的断纹 年代的见证

    在《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中,林黛玉向贾宝玉夸耀她的琴道:“你看这断纹,不是牛毛似的吗?所以音韵也还清越。”

    古琴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也是众多中国乐器中唯古琴才具有的特征。这种特有的现象,是由于琴的木质软硬、漆灰强度和振动性能的不同,经过长年演奏而形成的。有断纹的古琴,不但琴音透澈,而且外表也十分美观。北宋以来,琴人对此极为重视。断纹的形状较多样,《潜确类书》云:“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千百条者;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或一寸,或半寸许;有龙纹断,其纹圆大;有龟纹,冰裂纹。”其中横截琴面者,还有大小流水断和大小蛇腹断之分,在横纹间有竖纹相连的才能称作蛇腹断。蛇腹断是由流水断发展而来的,它要古于流水断。

    古琴以龟纹断最为名贵,琴家有“千金难买龟背断”之说,常见的则为蛇腹断和流水断。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几张唐代古琴中,“九霄环佩”为小蛇腹断纹,“大圣遗音”为蛇腹断间细牛毛断,“飞泉”为蛇腹断间冰裂断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珍藏有唐宋以来历代名琴,其中唐“轻雷”琴为蛇腹断纹,唐“枯木龙吟”琴为小蛇腹间牛毛断纹,宋“鸣凤”琴为蛇腹间牛毛与冰纹断,宋“冰磬”琴为大蛇腹断纹,元“韵磬”琴为蛇腹间冰纹断,明“小钟”琴为细牛毛断纹,明“江雪涛”琴为小蛇腹间小流水断纹,明蕉叶琴为小蛇腹断纹,明“霜钟”琴为小蛇腹断纹,清“响泉”、“珊然”二琴为小流水断纹。

    演奏的技艺 沁人的琴曲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硬木琴几或桌面上,右手于岳山处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不限定在十三徽位上,很多音是在徽间的徽分上 ),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定弦主要有三种:其一为C、D、F、G、A、c、d;其二为C、D、F、G、bB、c、d;其三为C、D、E、G、A、c、d。音域C—d 3,共四个八度又两个音。古琴音量较小,但表现力特别丰富,有散音、泛音、按音三种。散音即空弦音,七弦七个,发音坚实有力,响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有九十一个,声音纯清松脆、透明如珠;按音又称实音,有一百四十七个,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常用的演奏技巧有一百多种,右手主要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剌、撮、滚拂等,左手主要有吟、揉、绰、注、撞、进复、退复、掐起等。

    古琴有四种传统的演奏形式,即独奏、琴箫合奏、琴歌伴奏及参与雅乐合奏。古琴是优秀的独奏乐器,数以千计的传统古琴曲,大都是描写对象明确的标题性作品,从流传至今的古曲《幽兰》、《高山流水》和《阳春白雪》等琴曲可以看出,任何喜怒哀乐的感情或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在古琴上都能表达无遗。历代流传许多关于以琴音来传达或抒发内心感情的故事,如伯牙与钟子期因听琴而结为生死之交,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因听琴而结良缘等。《阳关三叠》更把当时人们在压迫奴役下的那种哀怨情绪充分表达出来。琴箫合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流行,从出土的雕塑和绘画中常见这种演奏形式,故此古人常把琴箫两字联在一起表示一种密切的关系。后来古琴又常与其它乐器合奏。边弹边唱的琴歌,是古琴音乐形式中的重要形式,在现存琴曲中近一半是专为用琴伴奏而写的声乐曲,如《古怨》、《黄莺吟》、《苏武思君》、《胡笳十八拍》和《关山月》等,极富深刻的感染力。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古琴在宫廷雅乐中一直用于合奏。现在,这种演奏形式只在祭孔乐舞中还能见到。

    古琴的乐谱,早在南北朝的南朝梁代已有,它不象一般的乐谱那样记录乐曲的节奏和音高,而是用当时古琴的指法术语把实际演奏以文字记录下来。后来,晚唐的琴家曹柔又创造了减字谱,即把演奏指法术语的文字笔划简化为指法符号。这种减字谱一直沿用至今,但对一般人来说也非常费解,难怪《红楼梦》八十六回中,贾宝玉发现林黛玉翻阅琴谱时开玩笑说:“妹妹近日越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早年出版的《琴曲集成》,收录琴谱150余种,琴曲3000首以上,可见古琴音乐遗产之丰富。陈毅元帅为这部巨著题写书名并题词道:“……这是丰硕的果实,极美丽的古代花朵。”

    古琴是几千年传之不衰的弹弦乐器,本世纪50年代以来,著名琴家吴景略研制有宏音古琴,加大共鸣箱,使用机械弦轴、金属琴弦。还有的古琴采用电扩音装置,在保持原有民族传统和音色的前提下,音量扩大、噪音减少、表现力丰富。我国许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和改编了古琴曲,并出现了较成功的《梅园吟》和古琴与乐队《潇湘水云》。古琴的著名乐曲有《广陵散》、《幽兰》、《流水》、《龙翔操》、《潇湘水云》、《渔歌》、《樵歌》、《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矣欠乃》、《乌夜啼》等。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5.056.***.***
    115.056.***.***
    http://shop57059999.taobao.com
    发表于2009.07.29 08:09:01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02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