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于 2003.03.23 02:07:22 | 源自:www.chinamedley.com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 锣:我国常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音响宏亮,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旧唐书·音乐志》(卷29)在“铜拔”条目中曰:“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自西戌及南蛮。”这条记载中所说的铜盘是关于“锣”的最早记载。
    秦汉以后,随着民族间的交往,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古代锣曾称为“金”,并用于战争,两军交战,常以锣来指挥,有鸣“金”收兵之说。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公元六世纪前期,后魏就开始有了铜锣出现,当时称“打沙锣”。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锣可能是由西北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传入。
    宋代,锣在民间音乐形式“鼓板”中被应用。
    到了元代,除民间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当时锣的制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水平。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锣在明、清的昆曲伴奏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大锣西传欧洲,在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开始将大锣用于管弦乐作品中,是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乐器。
    20世纪以来,锣已广泛用于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娱乐和节庆活动中,参加各种乐队的演奏。此外,它还是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
    锣是金属体鸣乐器,因用“响铜”制造,也有“响器”之称。
    锣的结构简单,锣身呈一圆形弧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捶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
    锣的中央部分略高,称为光、脐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光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音调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突起成为半圆的球状。
    锣光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在锣边的一侧钻有两个锣眼,以穿系锣绳,便于提奏。
    长期以来,由于应用的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异彩的锣(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O种),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达一米以上。它们的造型、音色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目前较常用的锣,可简单地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类。大锣锣面较大,通常直径为一尺左右。锣边钻孔系绳,左手提起或挂于架上,右手用布缠的软槌击奏,大锣种类较多,各地流行的形制不尽相同,如双光锣、光锣、虎音锣、中堂锣、访苏锣、奉锣、大筛锣、抄锣、深波和铓锣等。大锣声音宏亮、粗犷,可用来泻染乐曲气氛和增强节奏,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由于余音长,不宜演奏密集的音型。
    小锣发音高或较高,锣面是斜形,直径约六寸半。中央有个称“心”的小平面,锣光分大、中、小三种,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锣边无孔,不系锣绳,以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右手执锣板击奏,俗称手锣,民间称之为镗锣,京剧中奏者称京小锣。名称虽异,奏法相同,只是大小尺寸和重量有别。
    小锣是色彩性乐器,音色柔和、清亮,常围绕着大锣的重音,作各种装饰性的演奏。 在戏剧伴奏中,常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的动作,以烘托气氛。
    掌锣小似口杯,是锣类中最小的一种,又叫旋子,锣面平而无脐、形如盘状,锣边系绳,置于左手掌中,右手执锣板击奏,如春锣和月锣等。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发表于2010.05.06 13:52:4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24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