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入门 闪光灯漫谈·中
李卓 于 2013.04.19 21:06:04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8.20/41

闪光技术进入中国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5个城市为通商口岸,由此也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外交官“五口通商大臣”,而第一任五口通商大臣耆英意外地起到了推动摄影术在中国发展的作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伴随着商人和传教士的大量涌入,摄影术也被传入中国,中国最早的一批摄影师往往师从当时口岸城市的商人、传教士甚至是士兵。尽管摄影术进入中国几乎与世界同步,但人造光技术的引入却迟了许多,据说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影楼才开始广泛使用人造光。

  • 中国最早的摄影术应用出现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中。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与外国使臣谈判时,英、美等四国官员向他索要照片,于是耆英很快向对方赠送了自己的“小照”——小照是当时人们对肖像画的称呼,摄影一度被称为“画小照”。耆英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报告了这一事件,并认为赠送肖像照是外交中不可缺少的礼节。这一事件扭转了清政府对摄影术的态度,从“奇技淫巧”变为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外交礼仪。

  • 当时拍照是非常昂贵的事情,《清稗类钞》 中曾记载了日本摄影师山本赞六郎应诏为慈禧在颐和园中拍摄“簪花小像”的事情,为这次拍摄清廷“已许以千金之赏矣,内廷传谕又支二万金”,可见当时宫廷因摄影耗资之巨。虽然我们今天已无从考证谁是第一个使用人造光的中国摄影师,但以当时昂贵的摄影成本,闪光粉这种高级货多半也是王公大臣或巨商富贾们最先“享用”的。就我们目前能找到的资料显示,慈禧太后可能是最早被闪光粉吓倒的人。1903年,留法归来的裕勋龄成为慈禧御用的宫廷摄影师,他从法国带回了全套当时最先进的摄影设备,其中就包括镁粉灯。在第一次为慈禧太后拍摄照片时,镁粉灯吓得慈禧高呼“此必洋人妖术,摄哀家魂魄……”。然而摄影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慈禧太后迅速变成了中国最爱拍照的人,裕勋龄在1903~1905年间为慈禧拍摄了大量照片。1904年慈禧还非常隆重地向德国皇后赠送了自己的照片,并请访华的德国皇储带回。1907年,留学归来的吴仰曾[中国矿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河北唐山出版了《照相新编》一书,全面地介绍了当时的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并专门附上“补编”,介绍了闪光摄影技术,这是有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部介绍闪光摄影的书籍。

  • 充满欢乐的闪光灯泡

    Blitz licht的出现标志着镁粉灯的应用和发展达到顶峰,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上的完美,镁粉灯的缺点显而易见,比如:安全性差、无法连续快速拍摄、难以准确把握曝光程度等。直到后来,闪光灯泡[Flash Bulb]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但闪光灯泡从最初的被当做一个大胆的构想提出,到第一支商品化的产品生产出来,却经历了整整45年时间。

  • 1880年,John McClellan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镁丝密封在一个充满氧气的玻璃球里,这样就可以避免镁粉灯的烟雾,并提高安全性。遗憾的是John McClellan的设想在当时并未实现。1893年,Thomas Bolas在拍摄英国的一个煤矿时,使用自制的容器,充满氧气并以铝箔代替镁丝,完成了拍摄。同年,法国人Chauffour制造出第一个充满氧气并加入的镁丝的玻璃球体,这或许可以算作最早的闪光灯泡雏形。另外,在19世纪90年代,Louis Boutan[水下摄影的先驱,法国动物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人造光设备 ,他将镁粉密封在玻璃罐子里,通入含铅的管子,然后通过酒精灯点燃。不过他的发明仅被视作是水下人造光的特殊设备,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虽然John McClellan、Thomas Bolas和Louis Boutan都对闪光灯泡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探索,但他们并没有成为改变人造光源历史的人。直到1925年,奥地利人Paul Vierkotter首次制造出装有镁丝的真空玻璃球,并且设计了专门的电子打火装置。消息传出没多久,Paul Vierkotter又在实验中发现,在充入低压氧气的玻璃球中引燃铝箔的效果更好,而且生产成本更低[铝比镁便宜很多],这为后来闪光灯泡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Paul Vierkotter发明的闪光灯泡解决了镁粉灯燃烧瞬间的噪音和烟雾问题,使闪光灯泡的概念第一次被摄影界接受,许多人开始投入闪光灯泡的研究之中。

  • 1929年,Johannes B. Ostermeier申请了史上第一个商用闪光灯泡的专利。一年后,德国Hauser公司根据这项专利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闪光灯泡“Vacublitz”,Vacublitz使用锡箔代替昂贵的镁丝。1930年,美国GE[通用电气]公司购买了这项专利,开始投入闪光灯泡的生产,他们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Sashalite”。Sashalite在当时非常畅销,以至于后来有人误以为它是闪光灯泡的鼻祖。

  • Vacublitz和Sashalite大小与100W白炽灯差不多,内部真空并加入助燃剂,使用与白炽灯相同的螺纹接口,可以通过装有电池的手柄或底座引燃。为了方便控制曝光量,GE等生产商还专门设计了不同亮度和大小的灯泡,比如亮度降低一半的“Baby Sashalite”。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使得闪光灯泡的亮度变得精确。对习惯了镁粉灯的摄影师而言简直就是酷到无与伦比的“高科技”,再也不用称量镁粉的重量或者担心烧焦头发,甚至有人用“彗星爆炸”来形容闪光灯泡引起的轰动效应。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大功率闪光灯泡在矿冶勘探中仍是不可替代的。

  • 闪光灯泡是典型的一次性设备,因此拍摄中摄影师需要频繁地更换灯泡。如果现在有厂家敢生产这样的设备,多半会被用户的口水淹没,但在当时这不仅不是烦恼,反而衍生出一种时髦的休闲娱乐——摄影师们一度热衷于比赛更换灯泡的速度和手法,想来那场面就和西部牛仔比赛拔枪差不多——你看,摄影师就是这么简单和欢乐的行当。

    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限制,闪光灯泡的密封效果并不十分可靠,因潮湿空气进入灯泡内部导致引燃时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1935年,GE等制造商开始用蓝色的钴涂料在灯泡内部做标记,一旦空气进入,蓝色标记就会氧化变成粉红色,用来警示摄影师。再后来,制造商开始在闪光灯泡表面增加防爆裂涂层,基本上解决了爆炸的隐患。闪光灯泡发出的光色温较低,对黑白摄影影响不大,但到了彩色胶片流行的年代就不行了,因此制造商开始为闪光灯泡增加彩色涂层,比较常见的是用来提高色温的蓝色涂层。彩色灯泡的出现使摄影有了更多的变化,对人造光源色温差的运用至今仍是摄影的一项重要技术。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形形色色的闪光灯泡统治着摄影行业,“灯丝”材料也从镁演变为锆、铝、锰和金属合金。1970年,美国柯达公司制造了Flash Cube[闪光方块],用于其小型家用相机。Flash Cube中包含4只小型闪光灯泡,使摄影师能够连续拍摄4张照片再换灯泡。但这时闪光灯泡已走向末路,新兴的电子闪光灯以“万次闪光”的优势强烈冲击着小型闪光灯泡的市场。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闪光灯漫谈》的后续内容。

    相关阅读: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一般来说黑白底片的分辨率都是纳米级的,不考虑镜头的话
    发表于2013.09.30 11:00:28
    30
    027.047.038.***
    027.047.038.***
    发表于2013.05.25 01:25:55
    28
    112.081.***.***
    112.081.***.***
    期待后续!
    发表于2013.04.22 20:19:06
    25
    03
    吴仰曾也很帅呀
    发表于2013.04.21 06:52:44
    24
    那位裕勋龄...像是张国荣的前世...
    发表于2013.04.20 19:28:06
    23
    058.255.254.***
    058.255.254.***
    发表于2013.04.20 19:17:02
    22
    03
    发表于2013.04.20 16:04:26
    21
    03
    谢谢,已修改
    此帖使用iPad提交
    发表于2013.04.20 10:53:00
    17
    222.066.***.***
    222.066.***.***
    周末大清早就能看此令人神清气爽的技术文章!大赞!!
    发表于2013.04.20 10:19:43
    16
    222.066.114.***
    222.066.114.***
    发表于2013.04.20 10:19:00
    15
    03
    会不会跟老佛爷有一腿呢
    发表于2013.04.20 09:29:33
    14
    141.044.***.***
    141.044.***.***
    “尽管摄影术进入中国几乎与世界同步,但人造光技术的引入却迟了许多,据说直到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影楼才开始广泛使用人造光。”按照前文所说的,1842年(19世纪40年代)之后摄影术引入,那么这句话中应该是说“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影楼才开始广泛使用人造光”。若非此,则人造光的广泛使用早于摄影术进入中国。
    发表于2013.04.20 02:47:44
    13
    03
    裕勋龄的摄影技术相当高明,照片都有非常好的细节,用光也讲究,光线很柔和。而且他还给许多慈禧的照片上色,弄成彩版,老佛爷相当喜欢。
    发表于2013.04.20 01:47:34
    12
    03
    话说,我家似乎有一张110年前的照片
    发表于2013.04.20 00:22:28
    1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631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