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顿 Westone UM3X RC入耳式动铁耳机测评报告
赵宇为 于 2013.08.19 14:20:28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10/191

Westone 威士顿是一家来自美国的耳机品牌,它同样以动铁耳机出名,随着过去几年里UE被罗技收购,产品多元化,以及舒尔本身产品线比较丰富,Westone的产品看上去反而更像是一个更纯粹的“动铁”品牌。也正受动铁耳机单元原理和原本用途的影响[助听器],Westone前身是一家从事了几十年耳用音频设备的公司,在定制耳模耳机方面,甚至普通入耳式耳机的隔音方面都是Westone产品特点。UM3X RC[下文简写为UM3X]这款耳机发布于2009年,采用三单元设计,属于Westone产品中Universal Fit系列,UM3X也是目前该系列中最高端的一款。Unversal Fit系列定位于监听应用,一般认为该系列产品是Westone定制系列技术下放的一类产品,尤其是UM3X这款相对高端的耳机。而大家熟悉的W3[与UM3X同时期]或W4R则属于Personal Listening系列。UM3X RC这款耳机行货售价在1998元,而网购平均售价大概在1700-1800元左右。

  • Westone UM3X RC是数码多首次测评Westone品牌的耳机,这里要感谢网友walesnake送测这条样品。同时也要感谢大家对数码多音频产品测评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今年有大量测试耳机、播放器等产品来自于网友送测,数量远超往年,产品的价格和价值,以及为数码多内容做出的贡献,对我们工作的帮助都比以往有了非常大提升,再此表示感谢,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网友送测的产品测评。

    言归正传,Westone是一家美国公司,1959年创立,除了我们可以买到的动铁耳机以及用于专业音频应用的定制耳机外,它目前仍然从事很多耳用产品的工作,包括医用、工业应用等等。UM3X RC是2009发布的一款产品,几乎同期发布的还有W3,正如上文所说,UM3X属于Universal Fit系列,大家一般认为UM3X的表现会更加接近于“定制”系列的耳机,而在当时UM3X也确实是Westone系列下三单元动铁中非定制产品下定位最高的一款。在声音风格方面,官方确实说明Universal Fit系列更加偏重于监听,UM3X也专门通过专业音乐人士的调音,偏重监听应用。而W3则更符合普通用户需求。从用户反应情况来看似乎也是如此,Personal Listening系列声音据说要比Universal Fit更为柔和一些,至少W3和UM3X相比据说是这样,希望以后有机会测评W3这款耳机。

    与我们前不久测评的UE 900耳机相比,显然UM3X并不是一款与它对等的耳机,而大家更加乐于PK的是Westone的W4R。从时间上来说UM3X发布于2009年与2012年,我们已经从多款产品表现证明动铁耳机单元本身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整体听感也正在发生着很多细节上的变化,大家对2009年甚至更早一些时间的动铁耳机印象很可能不适合新的耳机。从单元数量上说,UM3X是一款三单元动铁耳机,而UE 900和W4R则是四单元产品。从官方指标来看,UM3X RC频率范围20Hz-18kHz,阻抗56欧姆,灵敏度124 dB [@ 1mW],从指标看仍然是一款比较容易驱动的耳机。

  • Westone UM3X RC的外形保持了Westone在多单元甚至单单元动铁耳机中常见的设计,如果你是Westone的老用户UM3X的外形还是有很高的辨识度。UM3X外壳为半透明塑料材质,可以隐约看到内部单元和导线。一个高音单元体积小巧,而下方是一个体积大出很多倍的中音低音单元,这个单元采用并排一体结构,具有两个开口,对应频段分工应该有所不同。UM3X使用一条较细的“编织”状连线,这在需要绕耳式佩戴的耳机中比较常见,毕竟较轻较细的特点让它更容易缠挂在耳朵上。UM3X同样使用可换线的设计,这是发烧友喜欢的功能配置之一,但购买定制耳机线却要花费很高的成本,耳机线使用两针接口,接口尺寸与UE TF10等早期耳机不通用。UM3X在使用接线向上绕耳佩戴时,可以很好的与外耳贴合,达到不错的隔音效果。

  • UM3X提供了一个普通的硬壳收纳盒,与UE一向作风相比有些小气,在附件上清理工具、转换插头等是不会节省的。附送的入耳部分的接头中,有白色双节耳塞、Comply耳塞、普通黑色较薄耳塞以及一组偏硬偏厚的白色大尺寸单节耳塞[见到过的耳塞中这一组厚度和硬度是明显更大的],我们测试时使用最大号的一组白色入耳耳塞。

    由于UM3X这副耳机的主人已经长期使用,所以只对这付耳机又煲机一周左右[每天24小时]。本次测试主要使用iPod Classic、步步高 vivo Xplay、iPhone 5、七彩虹C4 Pro作为便携音源参考;Macbook Pro的集成声卡、乐之邦Monitor 03 US、幻想曲D/A耳机输出作为桌面音源参考。对比的耳机包括三款动铁耳机罗技UE 900、UE TF10、创新Aurvana In-ear2,以及常用的Vsonic GR07 MKII。[注:在测评了UE 900后测试UM3X似乎对于一个网站内容来看有些不合逻辑,的确如此,由于条件限制在这里表示抱歉。而在今天测评中,我们会使用UE 900作为对比参照物,也绝非刻意安排。只是它们都来自于网友送测,我们尽快减少占用时间,安排内容而已。]

    第一印象:UM3X的高频解析力显然和UE 900不是一个级别,这也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它们并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产品,而在高频解析力方面,即便与In-ear2比,确实也要稍差一些,而且整体风格差别很大。UM3X对于非常喜欢动铁耳机的朋友来说,是具有比较鲜明“动铁味”的耳机,它的整体声音相对均衡,高频有比较明显偏硬偏死板的趋势,中频和中低频动态表现出色,整体声音中性、均衡。当然,在便携音源上也非常容易被驱动,有较好的表现。

    高频表现:UM3X高频没有表现出类似In-ea2、UE 700以及前不久测评的UE 900那样细致,松弛的一面,它的高频风格和TF10是非常接近的,UM3X高频有较好的密度和动态,在高频向上的延伸上表现的一般,瞬态表现也较为死板,与UE 900相比当然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TF10和UM3X的高频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动铁风格[TF10稍松稍亮一些],在稍大动态下生硬的表现缺少细节的支持,“信息量”也远不如动圈表现好,而比较僵硬的瞬态和不错的声音密度,在表现一些打击乐的高频时,就会有“铁片味”。对于电声类、电子类音乐比也许并不完全是缺点,但对于传统弦乐、管乐[各种“不插电”]来说,则细节表现不够好。这一类传统动铁耳机的高频有些偏吵,在极高高频部分也缺少细节,整体解析力也不能与高端的动圈耳塞相比[例如GR07 MKII],而它们的优点在于整个高频密度较好,除特别大动态外,整体表现中性、声音稳定,尤其在搭配iPhone甚至更低级别的播放器时能够活动比较好的动态,这是GR07 MKII相对稍弱的项目。

    中频表现:UM3X的中频是它的一大强项,它的中性风格在表现人声时非常明显。与GR07 MKII动圈耳塞相比,尤其在便携播放器上UM3X的中频动态会明显更好一些,中频和中低频部分动态和解析力优势也都比较明显,这部分优势同样不同程度的适用于UE 900、In-ear2等耳机。而与风格近似的TF10相比,UM3X的声音也明显更扎实一些,中低频部分声音更厚实饱满,整体解析力也稍好。不过在中高频部分,UM3X声音仍然有些偏紧偏硬,解析力要远不如GR07 MKII耳机,当然和UE 900相比也是如此。

    UM3X中频优势主要在动态方面,它在表现人声时虽然达不到高端动圈耳机和UE 900这样耳机的丰富的解析力,虽然它的声音还是比较偏紧偏硬,但在中频整体听感上呈现出饱满、厚实,结像清晰的一面,即便与TF10相比,UM3X的声音也更为干净饱满,解析力也稍好。在表现大编制交响乐或大动态音乐时,UM3X表现稳定,在便携音源上也是如此,声音的气势和力度都要比GR07 MKII更好。而在03 US或者幻想曲解码器上,GR07 MKII的动态会有比较明显提升,UM3X声音细节也会有所提升,中高频控制力会更好一些,但此时UM3X动态优势将不那么明显,而GR07 MKII的细节优势就很大了。

    低频表现:UM3X整个声音比较均衡,在入耳式耳塞中UM3X的低频量感同样算适中,并不算特别浓郁的风格,在不是特别大动态的低频表现上,尤其能感受到“老”动铁耳机的动铁风格,它的声音同样偏紧,但似乎有很容易驱动的特性和非常好的动态。对于搭配随身听时,TF10一代耳机同样在这方面特别吸引人,UM3X在低频表现比TF10更好,它的低频紧凑,中低频和低频衔接自然,细节比较丰富,在表现大提琴、定音鼓这类速度不是很快的音乐时表现的非常稳定干净。而在大提琴的表现上也是明显好于GR07 MKII,而与声音比较松弛的UE 900相比差别很大,我们也更倾向于UM3X的表现更好。不过UM3X的低频下潜反而不是很好,即便更换03 US这样音源也是如此,而GR07 MKII的在较低的低频部分反而比UM3X量感更足,解析力更好[便携音源上同样如此]。UM3X的低频最好的部分还是在中低频区域,均衡的表现让它和中频有很好的衔接,声音保持了中性风格,而它低频不足也在于声音偏紧,缺乏弹性,下潜的细节表现不佳[与太紧的风格有关]。

    不同音源搭配:UM3X是一个很容易驱动的耳机,在iPhone或者Xplay上使用甚至只需要开50%左右音量,而在七彩虹C4 Pro上使用,电位器推子大概只需要推不到20%的位置。如果使用过大的音量,UM3X的高频会有尖锐干涩的听感。在03 US甚至集成声卡上,UM3X的声音会变得更为紧凑,中频部分的弹性和细节也会稍有加强,中高频的听感会稍微更厚细节更好,但仍然摆脱不了声音偏硬,中高频以上部分“铁片味”的听感。与UE 900搭配不同音源时相比,UM3X是一个可以搭配声卡、解码器甚至耳放的耳塞,它偏硬的风格本身缺少细节,而更好的音源却可以改善这方面表现,而它本身偏紧的风格也不会因为接驳声卡、耳放而变得更加生硬,只是在输出电平上,要开得格外小一些[UE 900松弛的风格会因为接耳放变得生硬]。但总体来说,UM3X是更加适合便携音源的。

    总结

    威士顿 UM3X RC作为一款2009年发布的三单元动铁耳机,与几乎同时期的UE TF10相比,风格比较近似,细节表现上更好一些。它的整体声音风格仍然呈现出传统印象中动铁的味道,整个声音是均衡、中性的风格。高频密度和动态较好,向上延伸不够出色,高频瞬态过于死板僵硬,是表现最不令人满意的一部分;中频声音饱满厚实,中低频动态优秀,与TF10相比解析力和动态等整体素质都要更好一些,与GR07 MKII相比,中低频方面UM3X表现更好,但解析力方面要弱于GR07 MKII,整体听感也稍显生硬了一些;在低频上,UM3X同样有较好的厚度,但下潜不够深,弹性相对较差,解析力上也要稍弱于GR07 MKII。UM3X的整体表现如果退回到2009年,那么它整体中性均衡的风格,易于驱动的特点,厚实饱满的声音等优点也许还是很适合随身听用户选用的一款耳机,即便与GR07相比,它的动态优势也是很大的[GR07 MKII这方面提升明显,在中频仍不如UM3X]。与In-ear2、UE 900等动铁耳机相,UM3X声音偏生硬,如果在中频和低频方面还可以接受的话[部分是优点],那么对高频来说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也许UM3X又再次证明了动铁单元技术是在进步。当然,新技术和新产品绝不等于完美,例如,我们之前测评也谈到即便是UE 900,它的中低频表现也并不够好,这方面是明显不如UM3X的。动铁单元技术对新产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而不同品牌间动铁耳机调音风格对新、老产品影响又起到怎样的作用?也许随着我们更多关注和接触新技术下动铁耳机,会找到越来越准确的答案。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42.200.102.***
    042.200.102.***
    发表于2018.11.08 12:55:03
    94
    049.080.048.***
    049.080.048.***
    发表于2016.01.15 20:48:16
    93
    111.175.108.***
    111.175.108.***
    发表于2014.08.02 11:56:53
    89
    014.146.025.***
    014.146.025.***
    发表于2014.02.08 23:20:40
    88
    036.001.126.***
    036.001.126.***
    发表于2014.02.08 12:37:23
    87
    059.036.102.***
    059.036.102.***
    发表于2013.11.20 13:33:39
    84
    182.032.004.***
    182.032.004.***
    发表于2013.09.27 19:15:34
    83
    112.086.244.***
    112.086.244.***
    发表于2013.09.14 23:31:07
    82
    118.160.163.***
    118.160.163.***
    发表于2013.09.12 22:41:52
    81
    061.149.***.***
    061.149.***.***
    80
    看来还是得圈铁耳塞啊
    此帖使用iPad提交
    发表于2013.08.25 20:16:36
    78
    配套无敌,可以当退烧塞了。
    发表于2013.08.23 21:39:52
    77
    211.097.015.***
    211.097.015.***
    发表于2013.08.22 21:03:04
    76
    112.102.***.***
    112.102.***.***
    75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91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