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简史 上
incarnation 于 2014.11.09 20:44:49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投稿 | 平均/总评分:09.79/793
  • 本文为Soomal作者投稿,转载请获得作者至少口头同意。本文结算稿酬1000元,感谢incarnation网友一直以来对Soomal的热心支持,拥有这样的高素质读者是我们非常自豪的事情,因为你们牛,所以我们才硬气。希望文章内容能够带给大家帮助,也欢迎更多网友踊跃投稿。

自从人类出现开始,人类就一直在利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的延伸。最晚于公元前700年,人类就已经能够磨制石英透镜;各种各样的透镜或作为装饰、或作为放大镜、或作为点火道具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中世纪中期,眼镜和玻璃透镜相继被发明出来,光学技术渐渐地走近了人们的生活。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制造商=PANASONIC;型号=DMC-GF1;焦距=45毫米;等效焦距=90毫米;光圈=F5.6;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6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0/300秒;曝光程序=程序模式;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09.08.28 11:29:50
  • 从那以后,光学技术开始撬动整个世界的平衡。

    1608年,荷兰的眼镜工匠发现,一片凸透镜+一片凹透镜组合,可以产生放大图像的效果,并以此为原理制造了有记录的第一支光学望远镜。次年,伽利略•伽利莱改善了原始的设计,并且首次将其用于天文学用途。结果么,你懂的:老爷子虽然没死在火刑架上,但是...

  • 图片来自网络
  • 所有的望远镜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大口径的集光元件使入射的光线弯曲,使其有汇聚于某个焦点的趋势;并在后端用某种目镜将入射的平行光改正,使其平行射出。由于某些衍射光学的原理和某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在波长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物镜口径能够提高光学系统理论分辨率以及理论集光力;同时,望远镜系统会改变视角,因此,最终,望远镜系统会产生一个更大、更亮、更清晰的虚像,实现其“望远千里”的目的。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在伽利略老爷子的望远镜中,凸透镜作为物镜、而凹透镜作为目镜。目镜在光线汇聚到焦点前将其发散,实现改正平行光的目的。这样的望远镜,由于镜筒内没有成一个实像,能生成一个正向的虚像。然而,伽利略式望远镜的色差比较严重、视场较小,还会存在球差,因此,伽利略式望远镜渐渐地被抛弃了。

    伽利略本人的最好的望远镜能够把目标放大30倍。虽然考虑到口径、像差等问题,可能我们手上随便一只狗头加一个放大镜都比老头子的望远镜好;然而他作出的成就确是世人有目共睹的。罗马教廷的统治开始被这位年老力衰的老头子挖掉一个墙角,由其发现和发明所带来的后续影响更是加速了旧秩序的崩溃。然而,伽利略式望远镜用于天文学观测的历史,很快就要结束了。

    下面登场的是一位德国人:约翰内斯•开普勒。

  • 图片来自网络
  • 约翰内斯•开普勒是一个狂拽炫酷屌炸天的大神,继承了其老师第谷的观测资料,提出了看起来很简单证明起来想让你吃翔的开普勒三定律。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折射望远镜的设计,其基本设计直接把“折射望远镜”这一产物定型,自那以后所有近现代望远镜,都可以看做是开普勒望远镜的衍生产物。

  • 图片来自网络
  • 开普勒式望远镜与伽利略式望远镜最大的不同,就是凹透镜目镜被换成了凸透镜,物镜焦点在目镜之前。凸透镜目镜将光线偏折为平行光。开普勒式望远镜相比伽利略式望远镜几乎是完爆,无论是视场、清晰度还是出瞳距,开普勒式望远镜都远比伽利略式望远镜优秀。唯一的缺点,也许就是开普勒式望远镜成的像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但对于天文观测而言这绝对大丈夫,因为天体本来就不分上下左右~

    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结构也有很多种魔改型。

    比如在光路中加入一块平面镜以反转上下图像(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更加舒服的体位);比如说在光路中加入正像棱镜;

  • 图片来自网络
  • 再比如说这个。

  • 图片来自网络
  • 说一句题外话。由于物镜过重,天文望远镜的调焦一般都通过移动目镜端解决。某些卡塞格林结构的望远镜除外。

    开普勒并没有造出他的望远镜。他的好基友,惠更斯帮他造了。这位惠更斯大人还把简单的凸透镜目镜换成了两片式的复合目镜,也就是惠更斯目镜,进一步提高了望远镜系统的性能。至今,这种设计于1662年的简单目镜还能在某一些望远镜中见到,对,就是在少年宫里面花50块能买到的那种...上面通常还印着一个大大的“H”. 也许我们能说经典永恒吧?

    这时候,折射望远镜蛋疼的地方开始显现出来了。

    其一是球差;当时的科学家已经知道这是球面形状的固有缺陷所造成的,影响并不算很大,能忍。

  • 图片来自网络
  • 其二是色差。色差极大地降低了望远镜的分辨力,而且制造短焦望远镜变得几乎不可能——各种色彩会全部散开,就像看三棱镜分光一样。而短焦(焦比/光圈大)好处都有啥,我相信看数毛的各位是不需要科普的。

    当时的科学家们并不知道色差产生的原因,只能一味地把焦距做长以让色差减少到能忍的地步...结果就是这玩意。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这玩意的长达数十米。

    直到几十年后牛顿大神横空出世,世人才知道色差产生的原因。这不就是三棱镜分光么...为啥相机镜头有紫边也是同样的道理。

    说起牛顿,就代表我们的反射望远镜要登场了。由于镜子反射没色差,天文学家都要它。格雷果里想了它,牛顿大神造了它。(请自动脑补金坷垃

    由于牛反的光路图随处可见,我就不放上来了。反射望远镜其实就是把反射出来的图像偏折到一边,再利用目镜成像。它会成一个左右翻转的实像。

    牛顿的反射镜面是使用金属磨制而成的。虽然同口径的反射镜一定比同口径的折射镜效果差一些(直到现代也是),但是由于反射镜很容易做大还不需要考虑色差,很快就风靡了全球(?)。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反射镜的优势在于没有色差,而且也不会吸收近红外线和近紫外线,是光谱成像、近红外紫外观测的良好选择。早期的金属镜面逐渐被光学玻璃+金属表面镀膜的镜面代替,反照率一下从40%提高到了现代的90%以上,直接把折射镜甩在了后面。至今还有人买硝酸银自己在家给望远镜面镀银的...

    缺点么,由于副镜、副镜支架必然存在的遮挡和衍射,反射望远镜的有效通光量会损失10%左右,其锐度更是和更小口径的折射镜差不多。同样的焦比,120mm的折射镜效果不会比150mm的反射镜差。

    早期(现在的廉价型号也是)的球面反射镜会造成球差,后来使用的抛物面镜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会有慧差(星点像彗星)。至于人们想出改正透镜这种东西,已经是现代的事情了。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可以看到光线没有聚集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一条线上。将近一个世纪后,1758年,折射望远镜成功地扳回了一局——消色差(Achromat)望远镜诞生了。通过使用两种折射率不同的玻璃透镜,消色差透镜组让红光(656 nm)和蓝光(486 nm)的焦点重合了。科学家们终于可以造能用的短焦距折射望远镜了,这对于当时反射率低下的反射望远镜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呃,其实还有复消色差(Apochromat, APO)和超级复消色差(Superachromat, Super APO)设计。前者于1763年被设计完成,后者则是晚得多的产物了...APO校正了三个波长的焦点;Super APO校正了四个。APO这个词也经常被用在相机镜头里,其实目的只是说明该镜头的色差很小而已...

  • 通常来说,APO和Super APO都会使用萤石镜片/ED(低色散)镜片/UD(超低色散)镜片。有一些消色差设计也会用到萤石镜片或者ED镜片。ED、UD镜片其实就是稀土玻璃,本质上就是为了模仿天然萤石(氟化钙晶体)镜片而开发的...=w=

    到此为止我一直在说望远镜,而且已经几乎把望远镜的发展历史讲完了。说好的“光学”简史呢?因为眼镜什么的几百年来没啥变化,而摄影术接下来才要出场呢=w=

    181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发明了摄影术,从此光学技术有了另外一片广阔的天空——镜头技术。虽然反射镜也能成像,但是由于结构太蛋疼,而且透镜明显更方便灵活,透镜组成为了相机镜头的绝对主流。(20世纪出现了折反射镜头,但用处比较少)

    早期的摄影师们都很想不开,用的是单片凸透镜做镜头。于是...

  • 然后摄影师Chevalier把Dolland的消色差望远镜头反过来,做出了这样一个玩意:

  • 反过来之后,像场平整了,但是球差增大了很多。Chevalier在镜头前加了一个光圈来抑制球差。摄影镜头不能忍像场不平。天文望远镜不能忍球差和小口径。就这样这个镜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多片式镜头...因为这个镜头太慢(光圈小),所以只能用来拍地景~

    那如果要拍老婆怎么办?(如果你有的话)汝可识得此镜?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没错,这就是Petzval人像镜头,Lomography用来坑钱的那玩意~设计完成于1840年,最大光圈F/3.6, 这在当时可是最快的镜头!1841年,一只150mm F/3.6镜头被接到一台Voigtländer相机上完成了测试。你没看错。就是福伦达。虽然150mm可能显得焦距很长,但考虑到Petzval是一个中大画幅镜头,150mm也不算太长。Lomography的那只Petzval和原版相去甚远,只是继承了一部分设计罢了...焦距改成了85mm,最大光圈增大到2.2.不过Petzval只有中间10°-20°是锐利的,也就是说,边缘画质像翔一般哦~

    其实从这里起,望远镜的设计就已经和相机镜头分道扬镳了。

    望远镜的设计要求其实很简单:更简单(高透过率)、做得更大、无限远好就足够了,只要口径够大分辨率高,其他的都不是事。而相机镜头:复杂也没关系,但是我们要低色差,大光圈,平像场,全距离上的适应性,低畸变...只要像质好,复杂也没关系。

    1862年的哈里森/施尼泽球(Harrison & Schnitzer Globe)镜头是第一款成功的广角镜头。它能提供92°(80°为实用)的视觉,F16(F30为实用)的最大光圈。它成功的秘诀,正是因为它是一类对称镜头。

  • 如图所示,左右两组透镜组的设计完全相同,只不过反向放置而已。左边产生的像差会被右边同样的镜组消除。这种设计被发现能够自动校正横向色差、慧差和畸变,在计算机被发明之前的时代这种设计被广泛使用。哪怕一些现代镜头,比如蔡司Biogon,也是采用对称设计。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对称设计几乎主宰了相机镜头领域。

    1858年第一个可变光圈被发明出来,而在1880年上下摄影师们终于(?)意识到光圈和景深有关了。于是他们纷纷装上了可调光圈...不过直到1949年,现代的光圈档数才被确定下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期。诸多开挂一般的新科技彻底改变了各行各业的游戏规则——这当然也包括光学这一行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间,本来就是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期。

    大量经典的相机镜头结构井喷:我只是来放图的,懂的自然懂~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其中包括了第一支望远镜头和第一支真正的消色差镜头。这直接革了老一代镜头的命,双高斯镜头的出现可谓是还了对称镜头一点尊严。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哦还有,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变焦镜头是1902年发明的哦~

    柯达式照相机的出现

    柯达式照相机的出现,是“胶卷”之所以等同于“胶片”的原因。1885年,乔治•伊斯曼发明了卷装胶片。1888年开始上市的“柯达”照相机内有能拍100张照片的胶卷,一枚固定焦距固定快门速度的镜头,还有盒子型的身材。相机拍摄完毕之后,要整台寄回柯达公司进行处理。

    柯达相机的售价极为低廉,操作极其简单,它成功地将摄影带到了人民群众之中。1900年生产的“布朗尼”相机的售价为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8美元,也就是180人民币左右。以摄影器材的观点来考量,即使是在当时,柯达相机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

    柯达公司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对症下药,提出了一个非常诱人的口号: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

    1901年出现的柯达布朗尼二号相机更是定义了120胶卷。自从柯达相机出现后,什么湿版摄影银版摄影都一下成为了过期的产物。初期,胶卷的规格很混乱,但120胶卷慢慢地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它的霸主地位,直到60年代后期才被135胶片取代其主导地位。拜此所赐,全部的相机和镜头都要重新设计。当然,摄影“烧油”们是不会满足于使用大众化的120胶卷的。"Serious"的摄影师们还是坚守着他们的中大画幅相机,比如4×5,8×10(甚至更大)的相机。即使是视机动性为第一要务的摄影记者们,也还是一直坚持使用4×5 Press相机,比如说美帝的Graflex Graphic系列,从1912年一直延续到1973年...至今,Graflex的后背接口还是大画幅后背接口的绝对主流。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光学镀膜的发明

    1886年,约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发现了某种天然物质可以充当反反射涂层,提高镜头的效率。这位男爵也是狂拽炫酷屌炸天的人物,就是他解释了“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提出了“双耳效应”、参与编写了《大英百科全书》、发现了稀有气体...1904年第一款人工制作的光学镀膜被开发出来,从此镀膜技术成了光学技术的另外一个战场,也大大地提高了所有光学器材的效率。现在天朝的土炮望远镜为什么都是反射镜?因为土炮弄不到这种光学镀膜啊...

    电影的发明

    如同摄影术的发明一样,电影的发明也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最早的电影出现在1890年代,然后专利狂魔爱迪生很快申请了一系列相关专利,采取“收保护费”的形式来从新生的电影工业中分一杯羹。各地的导演都很不服这位专利狂魔,于是就搬到了西边——洛杉矶周边。在这偏僻的农村里,(划掉)山高皇帝远地乱没王管,爱迪生的专利就如同一张废纸。同时,这个地方的气候相当良好,蓝天白云的,很适合拍片。想必大家也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做好莱坞。

    折反式望远镜的发明

    伯恩哈德•施密特于1931年发明了施密特改正板,用于纠正大口径短焦距的球面镜的球差。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四年后苏联科学家马克苏托夫在施密特工作的基础上,使用更容易制作的弯月形透镜完成了同样的目标。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望远镜(马卡)是大多数折反镜头的原型,因其结构简单,而且能够使用介质封死镜筒内部空间,以提供全天候适应性。简单来说就是更耐操。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未完待续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25.043.069.***
    125.043.069.***
    发表于2021.06.28 21:00:57
    116
    223.017.016.***
    223.017.016.***
    发表于2019.12.10 14:05:07
    115
    223.104.021.***
    223.104.021.***
    发表于2019.10.09 08:39:40
    114
    117.157.140.***
    117.157.140.***
    发表于2019.08.13 19:23:17
    113
    112.064.119.***
    112.064.119.***
    发表于2019.06.26 23:35:15
    112
    113.089.054.***
    113.089.054.***
    发表于2018.03.01 13:26:13
    111
    124.166.233.***
    124.166.233.***
    发表于2017.03.12 11:29:51
    110
    123.151.138.***
    123.151.138.***
    发表于2017.01.06 16:23:41
    109
    220.167.042.***
    220.167.042.***
    发表于2016.12.01 23:32:48
    108
    110.007.007.***
    110.007.007.***
    发表于2016.11.23 15:25:53
    107
    080.078.068.***
    080.078.068.***
    发表于2016.03.19 03:30:27
    106
    058.020.057.***
    058.020.057.***
    发表于2015.09.12 19:59:41
    105
    220.163.009.***
    220.163.009.***
    发表于2015.09.11 09:26:32
    104
    219.141.167.***
    219.141.167.***
    发表于2015.03.16 13:34:38
    103
    014.018.025.***
    014.018.025.***
    发表于2015.01.04 20:57:22
    101
    202.107.218.***
    202.107.218.***
    发表于2015.01.04 14:37:13
    100
    036.250.066.***
    036.250.066.***
    发表于2015.01.04 07:02:22
    99
    学工程光学的大一孩纸路过~赞一个,除了彗差的彗字老写错外,像面不平专业叫法是场曲
    此帖使用M356提交
    发表于2015.01.03 12:19:52
    98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61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