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许莽 于 2015.05.25 15:14:24 | 源自:新闻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70

说到摄人心魄,没有哪一件乐器比得上小提琴了。只要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人,恐怕都会为以色列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的那段主题音乐而动容。电影配乐当然不属于古典音乐的范畴,不过人们能够借此领略到小提琴作为西方器乐领域超级明星的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人的小提琴情结发端于1959年5月27日,那天,恰好是上海解放十周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兰心大戏院首演。俞丽拿饱含深情的演奏如同一条绚丽的艺术丝带,化解了中西文化之间的隔膜,并将它们紧紧缠绕在那不断振颤的弓弦之上。直到今天,《梁祝》仍然以其特有的浓郁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优美到极致的旋律,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保持着难以撼动的崇高地位。这首东方色彩鲜明的小提琴协奏曲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除了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多次进行录音,两位当红的中生代大师——法国人杜梅和美国犹太裔小提琴家沙汉姆也都公开演奏过《梁祝》,沙汉姆2007年的录音版本(水蓝指挥新加坡交响乐团)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沙汉姆精妙的演绎,“音乐无国界”的观点再一次得到佐证。

西方古典音乐从未给任何人设立边界。眼下人们对它感到陌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自我隔离。古典音乐的世界如此美妙,遍地都是不可思议的艺术奇迹,这样的风景不去观赏(哪怕仅仅张望一下),可惜了。你一定也觉得小提琴的琴声很悦耳吧?那么,为什么不去多听一点曲子呢?

在推荐给朋友们的古典音乐入门曲目中,我常常会把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列进名单。所谓“四大”,指的是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四部作品也许各有拥趸,而在我的榜单中,勃拉姆斯的D大调足可傲视群雄。

浓烈的情感色彩在第一乐章序奏部分就显露无遗,乐队合奏推动着凝重不安的情绪向纵深发展,然后,如冲出战壕的士兵一般,独奏小提琴以凌厉的姿态切进音乐的核心,毫无保留地释放作曲家胸中翻涌的激情。小提琴家对于这关键的独奏段落的处理方式是我十分在意的,任何犹豫不决或拖泥带水的起奏都会令我感到不满,继而失去对整个演绎的兴趣。运弓必须非常清晰,含糊掉哪怕一个音符也不可饶恕。如果技巧不足以支撑,不妨稍微放慢些速度,务求扎实可靠。当然能把速度提上去更好,像海菲兹的那个经典版本(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一样。要知道,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虽然被认为具有闷骚的特质,但是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图却显然不是这样。他带着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想要劈开荆棘,扫除命运的一切阻扰。如果为第一乐章的小提琴独奏段落配一段画外音,我会这样说:来自北德的文艺青年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被拒绝了三次,但他怎么着也要把这个妞泡到手。

第二乐章是一首醉人的情诗,既千回百转,又一往情深。在乐队轻柔的伴奏下,双簧管和小提琴交替独舞着相同的主题,如泣如诉。在表达感情(尤其是爱情)方面,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有着最高级的手段,它明确显示了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丰富到什么程度,并且拥有将这种丰富性以音乐形式表现出来的惊人能力。

相比之下,舞曲性质的第三乐章轻快得令人稍有些不解。我只能理解为勃拉姆斯幻想着自己已经把妞泡到了手,因而高兴过头。呵呵。

苏联小提琴巨匠柯岗留下了好几次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录音,他果决而坚毅的风格在这些录音中一以贯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更具雄性色彩的勃拉姆斯。

不过要说心头至爱,还属我的女神穆洛娃。作为柯岗的学生,穆洛娃继承了老师的高超技巧和演奏特征,而且,因为是女性,更多了一份刚柔并济。这在演绎勃拉姆斯作品的时候简直是恰到好处。1992年,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东京上演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穆洛娃担任独奏。这个现场录音完美无缺,舞台上的所有元素都遇到了它们最合适的时机。如果我告诉你阿巴多和穆洛娃有过一段情缘,你就更加能够想象这个版本蕴藏着多么巨大的情感能量——当然你也不要被这些弦外之音所迷惑,穆洛娃在东京奏响的琴音一如既往地冷艳高贵,即便在最为深情款款的段落也保持着一种含蓄和克制。阿巴多给予了同样的回应。不知道那段时间,在他们中间发生了什么。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爱乐的人群中,必有朱自清。伟大作曲家再怎么天赋异禀,好的音乐终需动人以情。借着一曲小提琴,让我们多看一看他们的背影。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95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