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当年和录音师一起干了什么
乐迪 于 2017.06.25 17:32:28 | 源自:微信公众号-爱乐者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40

对卡拉扬后期录制的那些CD唱片,现在非议越来越多,动态超常、声音冷艳、速度奇特,让人有距离感,难以走进他的音乐。卡拉扬当年在录音棚里究竟干了些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一下录音棚的主人——录音师。

爱乐人,音乐会听现场,回到家听唱片,“两听”是完整套路。现在到了网络时代,光听唱片,不管是光盘还是黑胶,你都“奥特”了,因为还有大量数字流媒体的音乐包,现在说“回到家听录音”比较准确。不管是数字唱片、黑胶、流媒体包,还是录音磁带,都是录音制品。

录音,就得有录音师,现在时髦的说法是“音频工程师”。不少人认为这活儿好简单,把话筒往乐队前面一放,把话筒线插到录音机上,打开录音机不就好了嘛。如果真这么简单,录音师这行早就被消灭了。

听音乐录音和听现场演奏,最终感觉要一样,至少是差不太多,你才愿意听录音。比如弦乐四重奏,台上的四个乐器不但有相对的位置关系,还有响度关系,如果回放的录音和现场的感觉差别很大,比如,右边的大提琴跑左边很远了,而且声音比第二小提琴还弱,这样的录音,如果不是自家孩子拉的恐怕就不耐烦听,听了很难受的。

要让一个音乐录音的回放效果,和听现场演奏感觉差不多,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在音乐会现场,台上各种乐器演奏的声音,以及场内各种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混合后送进你耳朵的,然后你得到一个总体的现场声音感觉。但如果听的是录音,经过空气混合后的声音是先送进话筒的,话筒把声音变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处理送到录音机,录音机记录下来,再送到你的音响设备里,喇叭回放出来,这才有在你家房间里的空气混合过程。

你看,录音就是多了一个“声—电—声”的切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拷贝不走样”,就是录音师的功力所在。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走样是很容易的,不走样是很难的,因为电声设备不是肉做的,它辨认记录的声音,和你耳朵辨认的,不同是本质属性,相同或相似是表象属性。录音师在前期拾音,后期混音的过程中,要不断去修正设备和物理载体带来的各种荒腔走板,力图靠近你的现场感觉。这需要理论,需要艺术修养,更需要经验,合起来就是录音技术。

我举个例子,音乐会现场双声道立体声录音时,2个话筒怎么摆法就有很多种公式,最简单的有2种,分别称为“AB制式”和“XY制式”。前者是把两个话筒平行拉开一定距离,好比我们的双耳;后者是2个话筒紧靠在一起,但话筒拾音的中心点呈同圆心的90度夹角,和我们的耳朵也有得一比(你不能光看人耳的两个孔,要连耳朵皮一起看)。这2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特点,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摆法,要靠录音师的判断,而且这种判断一旦错了,是不能逆转的。你不可能让西蒙-拉特给你重来一遍音乐会,就是小哥杜达梅尔也不会答应的。所以录音相比拍电影,更是“遗憾的艺术”。

这里举例说的仅仅是录音这个系统问题中最通俗的一件事,实际情况则非常复杂。一个小小的话筒涉及相当多的专业问题,这不是在家唱卡拉OK。除了拾音制式,还有话筒的位置、高低,话筒的类型、振膜直径、避震方式,话筒放大器的类型和种类……这都会影响到音质的再现。

如果交响乐录音放到录音棚里进行,虽然没有了音乐会现场那些讨厌的噪声,乐器的声音也将更干净清晰,并且让指挥重来一遍也不是没有可能了。但要还原音乐厅的现场感就会更困难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录音棚的回声(技术上叫“环境自然混响”)和音乐厅不一样,也没有了上千观众的人肉吸声和反射,这就需要调整一些声音、添加一些效果,怎么调整怎么加,结果好不好,都是考验大师级手艺的活儿。

  • 指挥大师卡拉扬到了晚年,就好调整录音这一口,他是要自己亲手搞录音后期的,搞得很苦。所以你听卡拉扬晚年的那些棚录,声音有点怪异,有时候觉得小提琴的四条弦好像都是金属做的,定音鼓又好像是神仙敲的,活人的手敲这么密集的大声,时间上好像衔接不过来。还有圆号这口气怎么那么长,这人有四只肺还是六只?其实这全部是后期做出来的,这种后期就产生了新的音乐效果,甚至是自然状态下完全不可能有的声音,于是发现,原来录音师是可以为你量身定做很多音响效果的,是能对音乐进行某些“再创作”的。

    我们无法得知卡拉扬当年在录音棚里究竟动了哪些“手脚”,从听感判断是人为增大了音乐动态、提升了一些千赫兹频段的声音、利用多轨录音技术调整了乐器的相对响度比例,并在一些地方同频加快了演奏速度。

    卡拉扬这么做,一定有他自己的考虑。第一,卡拉扬是参与CD格式发明的音乐家,是数码录音技术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他的立场决定他想表现数码录音的长处,比如大的动态、富有金属光泽的声音、超常极快的演奏等。卡拉扬的这些尝试对音乐表现究竟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的,后人尽可评说。

    第二,卡拉扬那时老了,作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家,他的思考已经进入了哲学境界很高的阶段,不苟言笑、思维冷峻、不可亲近,他的音乐尝试也是这个走向的。不仅是卡拉扬,洛林-马泽尔的后期也有这种表现倾向。古典音乐是高度接近哲学的艺术样式,艺术家在表达自己的某种理念时,会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录音技术。

    在卡拉扬时代,录音师被认为是对音乐进行“三度创作”的人。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奏家是二度,录音是三度。这种理论与实践,多少偏离了“录音要忠实声音现场”的古典音乐录音传统原则,接近了流行音乐的声频制作法则。在流行音乐的录音中,中唱录制的李健,和同一时期湖南卫视录制的李健,嗓音质地有较大不同。但如果索尼唱片录制的维也纳爱乐,和EMI录制的维也纳爱乐,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乐队干的活,对于爱乐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那叫不靠谱,还有什么聆听意义呢?当时的卡拉扬名气很大,已经走上神坛,音乐界很多名人都跟着他这么做,一时形成了风气。这一时期,如旧金山交响乐团和以色列爱乐的唱片,也都有这种后期加工味很浓的类型,你都揣摩不出他们的小提琴是怎么拉的,好像人的生理构造搞不出这种伶俐的弓法。

    许多年以后的现在,大多数健在的著名指挥家对卡拉扬当年的录音实践都有些不以为然,于是古典音乐的录音又纷纷回到了音乐会现场,后期的调整以再现现场为重。你发现了吗?在这些音乐录音的表达中,录音师很重要,所以著名的指挥家和乐团有御用录音师。没有御用录音师的,就要和有本事的录音师搞好关系,不然的话,录音师给你瞎折腾,唱片出来大家不会注意录音师是谁,都说这个指挥或者独奏家怎么乱七八糟的,多少年了都没有啥进步。吃这颗“枪子”的指挥里头有杜达梅尔,独奏家里头有苏菲-穆特。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24.127.168.***
    124.127.168.***
    发表于2017.07.02 12:57:08
    5
    180.157.***.***
    180.157.***.***
    于是古典音乐的录音又纷纷回到了音乐会现场』- 这是因为唱片公司要节约成本。并非艺术上的考虑。君不见现在大公司都不录完整的歌剧了。
    此帖使用MAC提交
    发表于2017.06.29 21:51:41
    4
    117.182.052.***
    117.182.052.***
    发表于2017.06.27 13:01:27
    3
    设计师,这幅图怎么屁股对着观众,能把它p转过身吗?
    发表于2017.06.26 18:39:01
    2
    03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7.06.26 13:05:15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47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