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和四位音乐家的情感故事
许锡铭 于 2017.09.04 15:23:44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烩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古典音乐宝库中,有一部展现欧洲第一大山壮观景象的交响诗巨作——理查·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音乐史上专写阿尔卑斯山的大型作品仅此一首。

此山跨越了意大利、法国、瑞士、奥地利、德国、列支敦士登以及斯洛文尼亚等多个国家,欧洲的许多大地躺卧在他的怀抱之中,而音乐之都维也纳也正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盆地之中。

数百年来阿尔卑斯山的精神气质哺育了几代音乐家的创作灵感,阿尔卑斯山中蕴藏了不少与音乐家创作生涯休戚相关的动人故事。在此且容笔者叙说四位作曲家与此山的情怀。

理查·斯特劳斯——学生时期的一次登山经历

理查·斯特劳斯出生于德国南方与阿尔卑斯山比邻的慕尼黑,自小就对大自然有着爱慕和敬畏之情。

《阿尔卑斯山》是作曲家最后一首交响诗,创作于1911年到1915年间,此时作曲家正在南德阿尔卑斯山麓别墅居住。

音乐描述学生时期一次登山经历,当时他在山上迷了路,回途中又碰上暴风雨。交响诗将个人感受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

乐曲包括二十二段,既描绘了阿尔卑斯山的严峻,也展现了他的柔美。

序奏为夜至日出,然后是艰难的登山,遇见苍松翠柏、潺潺小溪、精致木屋、急流瀑布、悬崖峭壁,还有那休闲游荡着的牛羊。尾声是日落的安详,一切都在夜幕中静悄悄地消失。

  • 勃拉姆斯——吹响阿尔卑斯山的号角声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有一种相传已有2000多年,象征瑞士灵魂的民间传统乐器——阿尔卑斯长号。

    山民们常常用悠远的号声来安抚产乳的奶牛,传递问候、婚庆、产儿、疾病、死亡等信息。

    从18世纪开始,才出现这种长号的正式乐谱。其中,1868年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登上瑞士铁力士峰后所谱写的最为著名。

    勃拉姆斯积十五年构思和创作之劳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在其终曲的序奏中,一支法国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背景上,和美地奏出一个动人的旋律,随后银色透明的长笛声与之呼应,那就是阿尔卑斯山的号角声。

    勃拉姆斯曾将此旋律填词:“山高水长,我为你献上一千个祝福”,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他暗恋着的舒曼遗孀克拉拉。

    1877年,勃拉姆斯来到被阿尔卑斯群山环抱着的一个风光明媚的小村——佩查赫,开始创作《第二交响曲》。

    宜人舒适的环境,使他当年就完成这部被称为“田园”的交响曲。

    乐曲一开始就用圆号以牧歌的温暖风格奏出第一主题,象是山间夕阳余晖投射出圣洁的光芒。

    佩查赫这处避暑胜地后来又孕育了那首著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他在此地与当时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频繁往来,切磋乐曲。不过由于接触过密,竟使多疑的约阿希姆怀疑勃拉姆斯与其妻有染。

    瑞士还有一个小镇顿恩也是勃拉姆斯喜欢的避暑胜地,这里秀美的湖泊被壮丽的阿尔卑斯山拥抱着,勃的乐思常常在湖边小路上散步时萌发。

    1887年他到此构思《大提琴和小提琴二重协奏曲》。

    阿尔卑斯山的宏伟显然加强了勃拉姆斯本来就有的大度气量。他在作曲时特意将小提琴比拟为约阿希姆夫人,将大提琴当作约阿希姆,或者把小提琴象征约,而大提琴就是勃本人。勃的诚恳以及曲中两个独奏乐器的融合,还有温馨的阿尔卑斯山牧歌,终于消解了两人的隔阂。

  • 李斯特——旅游岁月中的山中小景

    提起李斯特,人们常会将他大气的音乐和炫技联系上,然而有一部作品,他的音乐笔触特别精致细腻,那就是《旅行岁月》 1833年,李斯特在一次音乐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女性:玛丽·达古尔伯爵夫人,两人疯狂相爱,而玛丽为了李斯特竟不顾世人议论,抛夫弃子,与李斯特私奔漫游瑞士和意大利。玛丽不仅是恋人,也用自己的文学修养,影响着李斯特。

    作曲家开始钻研歌德和但丁的作品,并进行作曲,写下了精美绝伦的《旅游岁月》。《旅行岁月》共三集,有风光、神话、文学、古迹和民间传说。

    其中第一集《瑞士》共九首乐曲,描写他与玛丽在阿尔卑斯山区过着幸福恬静的生活,享受优美的湖光山色。

    《瓦伦城之湖》里,优美的旋律伴和着温柔却带有忧郁色彩的和声,如湖水的涟漪和船桨的节奏。每当李斯特弹奏此曲,玛丽总是禁不住泪水盈眶。《泉水边》是一首充满自由自在精美装饰音的的小快板变奏曲。《思乡病》表现一种在巴黎生活良久时对田园的乡愁。他曾对朋友们说:“我唯一死而无憾的葬身之地是阿尔卑斯山。”在阿尔卑斯山间,李斯特和达古尔夫人第一个女儿出生了,李斯特初当人父,其欣喜欢悦,为女儿的幸福而祷告之情被写进了《日内瓦的钟声》中。

    如果说理查·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是描绘壮观的山景,那么李斯特的《旅行岁月》则是借山景,写意境,抒发内心的感受。

    笔者几年前游览瑞士,曾居于阿尔卑斯山间旅馆。清晨起来,闲走于农舍之间,心中飘浮出来的旋律,更多的是李斯特《旅行岁月》中的小景情调,而非斯特劳斯《阿尔卑斯山》里的大景“实体”。

  • 柴可夫斯基——深山里的曼弗雷德

    柴可夫斯基一生除了六首有序号的交响曲外,还有一首无序号的b小调标题交响曲,这就是《曼弗雷德》,此曲取材于欧洲的文学名著——19世纪英国浪漫派著名诗人拜伦的同名长篇哲理诗剧。

    拜伦笔下的曼弗雷德伯爵是一位智慧哲人。由于厌倦现实,他孤独地走进阿尔卑斯山巅人迹不到的的堡垒里苦思知识和生命的意义。他拒绝向命运之神屈膝,拒绝修道院院长的挽救,一心寻求遗忘,宁愿在孤寂中死去。

    诗剧充满着悲观与绝望,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舒曼曾以此题材写过音乐。

    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领袖巴拉基列夫曾多次向柴可夫斯基提议,将曼弗雷德的题材写成交响曲。开始老柴并不怎么感兴趣,到1884年他游历瑞士,亲身体验过阿尔卑斯山的氛围和气质后,决心把拜伦的诗剧写成一部交响曲。

    1885年初春,他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此曲,并把它献给巴拉基列夫。

    第一乐章表现了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徘徊和苦思。

    第二乐章的音乐生机勃勃,老柴给的标题是“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在湍急瀑布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面前。”这是全曲中旋律最美的部分。

    第三乐章的标题是“田园诗”,是淳朴山民悠闲的生活场面。

    篇幅宏大的第四乐章,柴科夫斯基尽情刻画了曼弗雷德下了地狱,出现在地狱的狂宴中,遇见了情人的幽魂。最后管风琴的出现象征曼弗雷德灵魂升华,罪孽得到宽恕。

  • 行将结束本文时,笔者忽然悟到这四位作曲家写阿尔卑斯山各有千秋。可以用景、意、情、魂四字概之。

    景:理查·斯特劳斯是真正的写阿尔卑斯山的实景,曾有人用此曲的片段作为电影里山水景观的配乐。(尽管也有的评论将之“哲理化”,把序奏宁静的夜至日出,经过激越翻腾的中间部,又回归到日落至夜,比喻为人生。

    意:李斯特虽然也是在乐曲中反映了阿尔卑斯山的风光山水,但在他的有点自由随性音符中,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意境,是与玛丽·达古尔夫人的爱情所激发出来的写意。

    情:至于勃拉姆斯,他其实没有刻意在写阿尔卑斯山景色,他是在用山里的风光,用阿尔卑斯号角声,抒发他对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位友人——舒曼·克拉拉和约阿希姆的真挚的友情。

    魂:柴可夫斯基长期的写作基地是远离阿尔卑斯山的俄罗斯,在他的《曼弗雷德》中的音调并没散发出阿尔卑斯山的地域和民族的气质,而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老柴到阿尔卑斯山中去,只是为了感受和捕捉曼弗雷德内心深处的孤独之魂。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3.089.070.***
    113.089.070.***
    发表于2017.09.05 08:53:0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79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