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辣妹”如何制造了女权新常识
阿水 于 2018.03.21 14:59:44 | 源自:澎湃新闻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辣妹”(Spice Girls)重组巡演的脚步近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属于“辣妹”的五年(1994-1998),她们卖掉8500万张专辑,“Girl Power”(女生力量)的口号响彻全球,在高度商业化的加持下把女权主义的种子种在无数少女心中,粉丝中诞生大明星如Adele、Little Mix、Katy Perry。

二十年后的今天,还有英国人责怪她们唱着给十岁小姑娘听的幼稚歌曲,喊着空洞无比的口号毁了繁荣的英国音乐。“辣妹”之后,广告代言和名人八卦取代了个性十足的音乐人,国民大明星从“Oasis”“The Prodigy”“Blur”“Underworld”“The Chemical Brothers”“Manic Street Preachers”……变成了“辣妹”。

这固然是硬币的一面,但“辣妹”以流行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为女性创造新空间,刷新女性意识新篇章的“壮举”,今天看来依然新鲜有趣。这样说也许很残酷,但颁奖典礼上的众多“女权时刻”,街头的游行,效果或许还及不上当年“辣妹”的一首歌。

“辣妹”五位成员各有偶像。承接偶像们(麦当娜、女子三人组合“TLC”、玛丽莲·梦露、大卫·鲍伊……)觉醒的女性意识,“辣妹”又制造新的“常识”:打破大众对女性友谊中嫉妒、倾轧、搞小圈子的成见;展示迥异面貌/个性的女人共存共荣的画面;证明长相和能力普通的女人在一起就有可能成就非凡。

“辣妹”的成功说明了,在改变意识、打破成见方面,身体力行常常要比直白尖锐的抗议有效。

她们的女权宣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是头炮,在音乐领域已有先行者——“暴女”运动(Riot Grrrl Movement)。它是女权朋克运动中原始又凶暴的一股,以巨大噪音挑战性别中的不平等,绝对藐视沉浸在恋爱中犹犹豫豫挣扎不已的女性形象。

“暴女”很酷很彻底,但她们的音乐和态度太激进,注定无法被大众接受。

“辣妹”不走“暴女”路线,她们不主动和约定俗成的观念对抗,只是展示了一个女性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世界,流行音乐的欢快惬意中根本不需要“男朋友”的存在。

“你穿高跟鞋,用脚思考;你知道你能做到(一切),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你不用等他的电话,只需要和女伴们在一起”(节选自“辣妹”第二张专辑《Spice World》前出版的书)。

“Girl Power”和“女权”其实是一个概念,但“女权”的政治意味太浓不适合流行的舞台,而且“这个字眼听起来太肮脏”(同样出自这本书)。“Girl Power”严肃度大降可爱度急升,看起来像新世纪的闪亮棒棒糖一样耀眼,为没有勇气像朋克少女一样叛逆的小姑娘们提供另一种寻找自身存在的途径。

“辣妹”歌里的一大主题是赞美女性间亲密无间彼此支持的友谊,但招募之前她们根本不是朋友,只是400多名怀揣明星梦的候选人之一。

  • 从1994年被招募成立女子组合Touch,到1996年7月凭首支单曲《Wannabe》一炮而红的短短两年间,她们经历了脱离“伯乐”赫伯特父子、找到新经纪人西蒙·福勒、签约维京唱片的磨砺。离开赫伯特父子后她们偷了录制好的母带,花了6个月的时间自荐给各家公司,直到福勒接手。

    如果不是这段经历,“辣妹”很可能只是另一个被精英男性一手打造的偶像组合,穿着性感短裙唱甜美的少女歌曲。

    共同寻找命运转机的这段时间里,她们或许真的产生友谊(至少是共同努力的情谊),这对她们后来的成功非常重要。

    “辣妹”之前的流行偶像组合在舞台上少有“戏份均等”,总是有主音和和声之别。但她们五位始终严格遵循一人一段的演唱方式,每个人都有差不多长的持麦时间。她们找音乐人为她们写歌,但自己全程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

    “辣妹”不是经典的英伦美女。她们大剌剌还有点土,长得也不够纤细可爱(除了维多利亚);唱得最好的人没有比最差的好多少,跳舞水平也是层次不齐,任何单独一个人都无法照耀舞台。结果她们却想出一个化劣势为优势的办法:把每位成员最“显著”的特征加强,让“时髦辣妹”“疯狂辣妹”“宝贝辣妹”“运动辣妹”“姜汁辣妹”的绰号深入人心。

    明明宣扬女权,尊重女性的差异个性和生活方式,却主动把自己削减成标签。这样做当然和真正的“女权”相悖,但效果立竿见影。她们迅速灌输给少女粉丝们一个概念:女生可以既狂野叛逆又时髦,既爱运动又乖乖,所有这样都很棒。

    在“辣妹”席卷全球的五年里,她们无处不在。是女权的新浪潮还是披着女权外衣狂赚少女钱的成功商品?当时的评论家们多持后一种观点,但其实“辣妹”也没太把自己的女权诉求当一回事。

    1997年,正当红的“辣妹”拍了一部自传性质的喜剧电影《Spice World》,讲了辣妹们勇斗控制欲超强的巡演经理和欲诋毁他们的报纸主编,只为出逃去看望一个即将分娩的姐妹。

    被商业创造的产物产生自我意识,最终成功逃离(当然后来她们还是回来开演唱会了),就像弗兰肯斯坦的诞生。电影的质量很一般,是它的意义比较重要。

    把自己变成符号推广的辣妹们在影片中自嘲了一番自己的角色设置,口号“Girl Power”也被拿来调侃。“辣妹”组合是商业的产物没错,但“面具”之下,五位“辣妹”的自我没有完全被掩盖。

    “辣妹”解散后,她们树立的女子组合标准被无数后来者沿用——水平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完全不同的个性。二十年后,她们仍然是地球上存在过最火的女子组合,没有被超越。

    不过,“辣妹”式“个性迥异能力平平”的女性组合标准已经令人厌倦了,非要平庸不可吗?下一个颠覆性的能照亮下一个二十年的女性组合,会在何时诞生。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holler的mtv也拍很好看
    此帖使用NEM-TL00提交
    发表于2018.03.21 20:04:4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22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