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
莫敏妮 于 2018.06.06 11:34:40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青山晓兮白云飞,青山暮兮白云归。熟悉贝多芬大部分作品,可是对贝多芬晚期那几首钢琴奏鸣曲,始终充满了敬畏。晚期作品,贝多芬的音乐具有了更加遥远且不易接触的特质,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在很长的时间跨度中把各种乐思联系起来。但是,它的美充满了致命的诱惑,成为差不多两百年钢琴家逐梦的终极之地。

“晚期风格”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一篇论文中提及,后经由文化理论家萨义德发扬光大,成为萨义德最后一本未竟之作《论晚期风格》的主题。萨义德认为,并非所有的作家或艺术家都有晚期风格,如果有的话也不见得雷同,譬如莎士比亚或威尔第,晚年的艺术境界和贝多芬大不相同:前者或可说与中国传统意境相似——人到老年“日积十年钓鱼,晚积十年读史”,这个阶段应有的睿智和对人生的独特领悟,可以使其在“知天命”之后,从心所欲而不逾规。但贝多芬却不然,晚年受尽耳聋之苦,其作品显得更乖张艰涩,充满了未能解决的矛盾,往往逾规,完全不在乎乐曲的固定形式,乐章忽长忽短,飘离不定,甚至走向极端,似乎要挣脱一切俗世成规而无法“知天命”。但也有人看法不尽然,乐评家史丹堡说:贝多芬在经历了磨难和反抗之后,以微笑结束了他的创作生涯,见之于作品弦乐第135号和130号的代替结尾。我们更愿意认为晚期作品是贝多芬殚精竭虑之作,对尘世深切洞悉之后,流露出一种奇异的超脱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三首作品,《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由于反复聆听得以走近这三座山峰,新感觉与旧感觉交缠。贝多芬在三首奏鸣曲首乐章的末尾,建立起一个衔接段用以导入乐章的最后终止,这种包含着回顾和前瞻性的叙事线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三首奏鸣曲的每一首快板乐章里,主题对比从激烈快速到速度放缓,改变了先前的音乐特征,有着预示终曲乐章的重要功能;Op.109与Op.111中咏叹调式的乐章一样,贝多芬为这些变奏写下的手稿,反映出一种严密的选择过程。变奏,也挑战着演奏技巧和聆听的物理极限;晚期赋格广泛地,甚至彻底地采用倒影、密接合应、缩减和扩充等创作手法。

  • Op.109最初动笔可以追溯到1820年的首月,应邀所作,贝多芬同年4月将手头的《庄严弥撒》予以搁置,迅速创作出这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1821年上半年对于贝多芬而言,正是异常惨淡的时候,春天,他忍受着黄疸病的折磨,这是肝脏疾病的先兆,而正是这一疾病最终夺去作曲家的生命。尽管在这样恶劣的状态,贝多芬还是完成了Op.109。作品“显示了贝多芬的音乐逐渐转为追求个人内心的层面。”他一如既往的狂暴激情也在一种若有所思的空灵之境中化为如歌的感动。世事磨砺心灵,使之变粗粝坚硬,而音乐却能润泽心灵,使之柔软再柔软。

    1821年9月,贝多芬在病情恢复后重新点燃了创造力,主动创作Op.110,并于1822年完成。这首奏鸣曲以优美雅致的旋律奏响,并在极快的快板里以世俗流行元素展现贝多芬的幽默和滑稽,在威廉·金德曼的《贝多芬》中,说其中暗示着两首流行歌曲《我们的猫已经有了小猫》和《我放浪,你风流》。有评论家评论道:这种德国式的幽默提醒我们,作曲家的祖上必定同一帮农民无异,享受着“滑稽的勃鲁盖尔”绘画中所反映的那种粗俗的娱乐;Op.110独特的终曲乐章在表面上带有一种超验的,甚至宗教性的特征,同时伴随着一首具有很强烈的歌剧特征的“悲伤的咏叹调”和赋格曲。感人肺腑的“悲伤的咏叹调”,可见贝多芬深受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影响,展示一个狂暴男人无人知晓的内心故事,包含了他暮年所经历的烦恼、痛苦、忧虑和绝望,以及他为克服这一切苦难所做的艰难挣扎。钢琴演奏家肯普夫认为,这是贝多芬的自白曲。笼罩在这一层深沉的悲叹色彩中,诗意而忘我,美到你想起某些遥远或美好的记忆碎片。

    封笔之作Op.111仅由两个乐章组成。赋格和变奏,体现了贝多芬的巴洛克情怀与时代创新,他的赋格并不完全是巴赫那种严谨,而是带有了自己的风格。越到暮年,越是怀念往昔,庄严肃穆的序奏与朴素而如歌的慢板,是贝多芬对自己一生的反思。结尾一段长长的装饰音,恍惚看到绵延天宇的星河灿烂。

    最后三首奏鸣曲写完,似乎还意犹未尽。再说说作曲家创作期间的事儿。1819年至1822年间,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并未减退,只是他本人设定了令人生畏的创作挑战,还连带着他就侄儿卡尔监护权展开的战斗,以及疾病的侵袭,让其作品深具自省的意味。1821年贝多芬曾被误认为流浪汉而遭逮捕。流传一幅贝多芬在维也纳雨中行走的速写,约1823年创作,贝多芬古怪的外形,他会时不时停下来在他的音乐笔记本上记下一个乐思,并用他跑调的嗓子哼着或吼着。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彩与我同。”如此自适与超脱,就像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带着姗姗而来的温暖而感慨,让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也许尼采的话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位建造了新天堂的人,只有在他自己的地狱中得到力量。我们于心不忍,不愿以阿多诺定义的晚期风格“不妥协,不忍让,走到人生尽头还顽强到底”来形容贝多芬。晚期三首奏鸣曲,完全可见贝多芬清晰的思维,高贵的情绪,深沉的内心,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初听时的苦涩难懂。比贝多芬小5岁的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说过,浪漫主义的一个主题,即在艺术中,创造作品的天才比被创造的作品更为重要。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至深的贝多芬崇高艺术,可以令他的灵魂上天堂,享受福祉,而且永远微笑。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6.022.058.***
    036.022.058.***
    发表于2021.10.21 00:07:37
    5
    183.129.133.***
    183.129.133.***
    发表于2019.01.02 12:53:35
    4
    03
    不知道为什么,有种杜甫的感觉。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8.06.06 17:06:1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04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