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生命不息,若大河奔流
李梦 于 2018.07.09 14:55:33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00/8

朋友不久前送来一张唱片,是两位钢琴家四手联弹知名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交响诗《我的祖国》。其中第二首《沃尔塔瓦河》(Vltava)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而四手联弹的钢琴版本,较之于管弦乐团的演奏,在力度、气势与表现力上毫不逊色。

《沃尔塔瓦河》全曲并不长,从酝酿到铺排再到收束不过十余分钟,可是若想奏得丰盈饱满,却远非易事。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的斯美塔那,将一生心力用来发掘并推广本国民间音乐,而他的代表作如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还有这部热烈且跌宕的交响诗《我的祖国》,莫不是献予故乡的深情赞歌。

因其旋律生动且意境阔大,这首描摹沃尔塔瓦河景致的作品常常被用在电影配乐中,例如讲述二战时期捷克难民营往事的《乱世孤雏》,以及七年前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生命之树》。两部电影都取材宏大,将个体生命的经历放置于曲折的历史事件乃至更形而上的、关乎时空的哲思情景中,这与斯美塔那在《沃尔塔瓦河》中铺陈的情绪与氛围,彼此呼应并契合。

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执导的《生命之树》虽说斩获2011年戛纳金棕榈奖,却得到坊间异常两极的评价:喜欢的,认为这电影缤纷绚烂,以“瞬间”或者说“片断”拼凑出世上一切的美与圣洁;不喜欢的,却说这部时长近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冗长、晦涩,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多年过去,电影情节于我而言大半已模糊,我只记得自己因为买票迟了,只得在影院角落里歪着脑袋看了150分钟,还记得明亮若圣光的太阳底下,草木萌生,空气清爽,一家人玩闹嬉戏的时候,忽然响起大河涌动的旋律。

  • 河,尤其是宽阔的大河,每每象征生命流转,生生不息。回望历史,从两河流域到希腊、印度以及中国,伟大文明莫不依伴大河而生,而从古至今的神话与传奇,又有多少诞生于河海之间?因此,《生命之树》这样一部探讨生命兴衰的电影,选择以河流为主题的配乐,在寓意与象征的层面,倒也十分熨帖。电影中有一家五口人的故事,先是年轻男女相爱成婚,再是三个孩子相继出世。当这个年轻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时候,大河的旋律响起;当一家人尽情享受自然的恩典时,大河的旋律又响起;当小孩子长大、回望自己的童年、试图理解父母的选择时,大河的旋律再一次出现。起伏、涌动,将个体的命运与世代的更迭粘连。

    斯美塔那晚年写下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一共包含六个章节,其中第二章《沃尔塔瓦河》最为人熟知。在斯美塔那之前,从未有任何一首作品,如此详细且动情地描摹一条河流,从河水在陡峭的山岩间穿行,到月光下美人鱼的舞蹈,再到河水汇入大海前的宽广且平缓,或湍急,或从容,或嬉闹,均由作曲家以不同的器乐组合营造的缤纷音色呈现出来。沃尔塔瓦河向来被捷克人视为母亲河,因而这一段专为大河而写的旋律,也顺理成章被视作捷克的“第二国歌”,如同《茉莉花》的温婉每每指向东方人的含蓄内敛,又如同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中营造的端庄与高昂颇为英国人欣赏并赞叹。

    《生命之树》中不时出现的大河旋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一来是曲中绵长的旋律线与影片的跳跃式剪辑之间形成了一重既对立又彼此呼应的奇妙张力,另外也因为作曲家借旋律而摹状自然并抒怀的笔法极富灵性,时而张扬热烈,时而细腻轻盈,将那河水流经不同时空的多变样态拿捏得当。而你我观影时,亦不免将片中角色数十年的悲喜苦乐与时缓时急的水流与乐音相对照,又怎能不生出“举镜照心”的感慨?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038.206.***
    202.038.206.***
    发表于2015.03.19 19:11:51
    2
    111.161.065.***
    111.161.065.***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94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