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歌吟 无词的安抚 格里埃尔和他的《声乐协奏曲》
许锡铭 于 2018.11.21 14:30:38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烩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古典音乐中的声乐表演形式,人们熟知的是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音乐会咏叹调等。还有一种可称为“无词歌”的,其作品的数量和演出相对较少。

我说的不是在钢琴上唱歌的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而是没有歌词、只用一、二个元音的人声歌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无词歌。

二十世纪现代作曲家中,如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都喜欢用无歌词的独唱或合唱,融合在其器乐作品中,取得奇特动人的良好效果。

不过,我最喜欢的则是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1875—1956)的《F小调为花腔女高音及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简称《声乐协奏曲》。

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听古典音乐的人来说,格里埃尓的名字也许并不陌生,那时广播电台经常播放他的作品。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格里埃尔已经以俄罗斯古典乐派继承者的面貌闻名于世。他先后担任了基辅音乐学院教授和院长,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之职。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如歌,气息宽广悠长,感情真挚动人,富有高加索山的迷人气质,常常体现出俄罗斯传奇勇士和庄严的史诗形象。

作品多次得俄国的音乐最高荣誉——格林卡奖。

格里埃尔的创作扎根于欧州古典音乐的传统,其多数作品中充盈着友好而与世无争的态度。

作为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他的作品较少前卫性,不像肖斯塔柯维奇充滿开拓精神和反思内涵,也不如他的得意门生普罗柯菲耶夫那样标新立异。

在其众多的作品中,有两部重要的传世之作。一部是应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要求写的大提琴协奏曲,这是一块里程碑,是俄国(包括前苏联)的第一部大提琴协奏曲。

而最著名的就是作于二战中的1943年,被喻为“天国之歌吟”的《声乐协奏曲》。这是一部将花腔女高音当作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全曲无歌词,只是用“啊…”唱出旋律。是声乐无词歌取得特别成功的一个范例。

《声乐协奏曲》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的前奏,由低沉的弦乐加弱音器,流淌着压郁的情绪,低声悲鸣。这时,一个天使般圣洁的女声,从天际带着安祥的爱怜缓缓而下,宛转吟唱,低迥荡洋,又高飘飞翔。那空灵的歌声始终在不稳定音上盤旋,好像在追思失去的幸福,安抚当今的世间悲难。

如果说第一乐章是“天使的安抚”,那么第二乐章则是“人间的欢愉”。这是一首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联欢会园舞曲。歌声大量使用的颤音、琶音和装饰音营造出一派欢快的情绪和明亮的色彩,与前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

  • 当今世界乐坛演唱此曲最受赞誉的是被称为法国的歌唱之莺的娜塔丽·德赛。近年来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和廸里拜尔也多次献演此曲。上海音乐舞台第一次听到此曲是在2006年3月廸里拜尔的独唱会上。由于歌者文化地缘、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差异,运用歌喉又比驾驭乐器的自由度更高,加上格里埃尔也未在其总谱上提供必要的固定换气提示,因此各人唱出的神韵和气质不尽相同。

    娜塔丽·德赛的吟唱能引发听者心灵升华,如入天界。而廸里拜尔在园舞曲乐章中更善于挥洒自如地播撒欢乐。

    2010年上海交响乐团曾携手韩国女高音曹秀美于上海音乐厅献演此曲。这位被卡拉扬提携,并评价有“上帝赐予的声音” 的歌唱家的神韵,给乐迷留下深刻的印象。

    曹秀美的音色细腻圆润,气息流畅。在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中,她没有像娜塔丽·德赛用高亢的音色带给我们飘然在上的天使感,第一乐章更多的就像在你身边作温暖的同情和安抚,听来倍感亲切。而第二乐章则就是与你翩翩起舞,同享欢乐。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CHANDOS的这张唱片,花腔女高音是英国的艾琳·赫尔斯担任的。第四轨的“声乐协奏曲”第一章极具可听性。
    发表于2018.11.21 17:08:0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99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