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他的音乐,是中国人对春节的集体记忆
纪晨 于 2019.01.30 14:02:10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60

《春节序曲》那熟悉的旋律,是中国人对于春节的集体记忆。在各个音乐播放平台中,不同乐团演绎的《春节序曲》下都有上百条的留言。有人说,前奏一出来,就是过年的感觉。还有一位网友留言道:“在日本三年,每到春节,听到这个旋律就会控制不住眼泪。”对于普通的听众来说,大家不知道这首作品出自谁之手,但在音乐界,它的作者备受敬仰——他就是李焕之。

2019年是李焕之的百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合唱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1月7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李焕之一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在福建大剧院举行。1月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福建省文联共同主办了纪念李焕之同志诞辰一百年座谈会。

为时代而歌

李焕之的祖籍是福建晋江,出生于香港,少年时代在厦门学习生活。1936年,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萧友梅学习钢琴、和声与作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焕之回到厦门参加抗日歌咏活动,与蒲风、克锋等人合作创作抗战歌曲,后来又回到香港,其间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抗战青年社。年仅19岁的李焕之在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二期,结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从冼星海继续学习作曲、指挥。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焕之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和中央民族乐团团长,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1960年在李焕之的倡议下,中央民族乐团成立,李焕之担任团长。1985年他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主席,1999年被推举为中国音协名誉主席,2000年初被推选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回顾李焕之的作品,他不仅创作了合唱《保卫祖国》《青年颂》《胜利进行曲》、民歌改编的合唱曲《东方红》《生产忙》《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电影配乐《鲁迅先生》《在长征的道路上》《暴风骤雨》、民族歌剧《白毛女》(合作),管弦乐及民族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乡音寄怀》《大地之诗》……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编写和声、配器及钢琴伴谱,由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这个版本为发放到全世界的正式版本。

2019年1月7日晚的“李焕之一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上,指挥家谭利华执棒福建省交响乐团、福建民族乐团,向观众呈现了李焕之65年创作生涯中在当代音乐史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留下的经典作品。从李焕之16岁时写下的处女作《牧羊哀歌》,到1946年创作的《胜利进行曲》、1953年根据陕北民歌编写的合唱《东方红》、1959年根据大别山地区革命歌曲改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广为流传的合唱作品,可见李焕之的家国情怀。表现改革开放、时代生机勃勃的《水牛背上的八哥鸟》和《小鸟的天堂》、为香港而做的《一片相思一片情》,更是体现了他为时代而歌。富有鲜明闽南音乐风格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乡音寄怀》,表达了李焕之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和对闽南地域风土人情深挚眷恋的情怀。《白鹭女神之歌》是李焕之在病榻上唱给家乡人民的热情颂歌。民族管弦乐《大地之诗》蕴含着他对祖国的礼赞和他的赤子之情,是李焕之生命中最后一部作品。整场音乐会,充满激情澎湃、热血奋斗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值得每一位作曲家学习

李焕之虽从未回过祖籍地,但对祖籍地有着深厚的情谊。晚年时他多次表示希望到祖籍地看看,但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实现。此次的纪念活动特意选在他的家乡福建召开,前来参加座谈会的除了德高望重的前辈音乐家和李焕之家人外,都是李涣之工作过、生活过、发挥过重要贡献的地区的当地代表。

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作兴认为:“李焕之的创作始终立足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从表现时代主题、反映人民生活、抒发大众情感出发,创作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佳作。他的作品很多都根植于传统音乐和大众生活,他鼓励打破西方音乐,寻找新的技法进行有力的探索和创新,以更有新意的方式展现民族音乐的神韵。因而涣之先生的音乐创作与民族、时代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将中华音乐传统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只有对国家对民族怀有深情,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作品才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昨晚听了焕之同志的作品音乐会后,我很感慨:从他16岁时写下的第一首作品到之后的每一个作品,都与国家、人民息息相关,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老百姓会喜欢。在焕之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优秀品格,这值得当今每一位作曲家好好学习。”

  • 提拔后生 爱才惜才

    1999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排练结束后,李焕之在乐队演奏员热情的要求下,最后一次拿起指挥棒,指挥《春节序曲》开头片段。

    在座谈会上,很多人都表达了对李焕之的感谢。香港中乐团每两年举行一次作曲比赛,面向世界征集作品。2000年,在比赛前的投稿读谱时,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阎惠昌觉得一位作曲家的风格和李焕之如出一辙,多方打听后得知,这部作品正是出自李焕之之手,他用化名投稿到香港中乐团。阎惠昌联络李焕之,表示香港中乐团愿意举行一场李焕之作品音乐会,并在最后演出这首为香港中乐团量身写作的作品。李焕之拒绝了阎惠昌的好意,表示自己愿意通过参加作曲比赛的方式促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音乐创作中来,让香港中乐团发展得更好、拥有更多忠实观众。

    中央民族乐团原团长俞松林讲了一个小故事。在一届民族作品题材的音乐作品评奖上,李焕之交了一首作品。因为当时李焕之是常任的评委会主席,文化部考虑到他是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建议其不要参加评奖,直接授予荣誉奖。“但是焕之同志说不,他一定要和所有参赛选手一起接受评奖。为了避嫌,那一届他也没有参加评委会工作。最后焕之同志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但是他并没有不高兴,和所有获奖者一起上台领奖,给大家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俞松林回忆。

    叶小纲也感慨地说:“1984年,我是焕之同志亲自批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的青年作曲家。1985年,我回国后的第一场音乐会,焕之同志不但出席,还上台讲话,向大家介绍我。焕之对我恩重如山。”1984年,李焕之顶着各方巨大的压力,支持青年作曲家出国深造,除了叶小纲,还有陈其钢、陈怡等,如今他们都成为了闪耀在国际舞台上的作曲家。

    1999年,李焕之在过完80岁生日后,心气愉悦,随手拿笔在本子上写下:七个音符,一部人生。李焕之的长子李大康感慨:“父亲一辈子徜徉探索于千变万化的七个音符之中,他一辈子活在音乐里,活出了他人生的精彩和意义。”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04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