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序曲:一首“糟糕”的名曲
王征宇 于 2020.02.20 11:12:23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40

看阿加莎的侦探小说《破镜疑案》,书中马普尔小姐的邻居、钟点女佣雪莉很喜欢音乐,经常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惹得跟马普尔同住的老太太奈特小姐很不满。但雪莉振振有词说,听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若不把音量调高,简直是不懂行。看到这儿我不禁哑然失笑。雪莉说得对,这部作品除了常规的管弦乐配器,还动用了军鼓、钟和大炮,以至于唱片中但凡收了这首曲子,封套上就会出现辨识度很高的一门大炮。所以,听这部作品,音量若不调到一定分贝,辉煌壮丽的气势就表现不出。

说到这儿,我想到一位音响发烧友当初用《1812序曲》测试器材,将功放开到最高欣赏炮击声,他说能听到强烈的震波把窗玻璃震得沙沙响。不过,当他从11声炮响的惊愕中醒悟过来,才发现扬声器被打穿了,一套昂贵的音箱就此报废。可见乐曲的“爆破力”真的强劲。

我们都知道老柴是旋律大师,《1812序曲》思想表达清晰,但算不得老柴的代表作。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不幸毁于战火,1882年重建而成。柴科夫斯基被委托写一首乐曲,在重建后的大教堂开幕式上演奏。那段时间老柴婚姻生活很不顺,情绪难免受影响。他大概花了几星期完成了《1812序曲》。作品首演前,他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喧哗,我在谱写它的时候,心中没有感到温暖的爱意,因此这部作品可能并没有任何艺术上的优点。”

  • 然而《1812序曲》首演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随后在俄罗斯的众多城市以及德国、捷克、比利时等国演出,为老柴赢得了响亮的声誉。迄今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去年英国公布“2018年你最喜欢的古典乐”,《1812序曲》跃居榜首。如此走俏,作曲家自己也始料未及吧。

    这部作品中形象化的主题发展、精妙细致的表现,很有音画的写实感。里面既有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旋律,还出现了法国国歌《马赛曲》——代表入侵的60万拿破仑大军,游丝一缕的旋律暗喻侵略者几乎全军覆没。音乐的戏剧性和灿烂的铜管音色,予人饱满的聆听效果。不足二十分钟的乐曲,在蓬勃的铜管乐和嘭嘭的礼炮声里,带人抵达情感的高峰。

    不畏强权、反抗暴力,是很多民族都曾经历的。如今《1812序曲》不再是烽烟战火的象征,然而光辉灿烂的气息,和对未来乐观的期待,依然激励人心。它常听常新,隐含的审美价值会永远造福人类。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人认为,最能体现不畏强权、反抗暴力的,是西贝柳斯的《芬兰颂》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2.24 15:52:57
    5
    218.249.223.***
    218.249.223.***
    发表于2020.02.24 11:34:39
    4
    肖斯塔科维奇也说自己的第七交响曲是随便写写没啥艺术上的优点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2.21 13:41:34
    3
    174.078.142.***
    174.078.142.***
    发表于2020.02.21 03:22:41
    2
    171.110.246.***
    171.110.246.***
    发表于2020.02.20 13:19:08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84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