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抗“疫”歌曲,仅有激情是不够的
麦琼 于 2020.03.03 19:52:22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40

2020冬春之交,一定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面对新冠肺炎(NCP)疫情突如其来的爆发蔓延,人们从开始的认知不足,到恐惧、慌乱,到勇敢地面对、顽强地战“疫”,严峻地考验了一把中华民族——包括社会危机对应机制、人们的意志和信心,当然也包括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精神。文化上对疫情的关切主要体现在文艺工作者身上,画家、音乐家和诗人都在行动。从1月底疫情爆发到2月末疫情缓和,涌现出无以计数的歌曲作品。几成一种现象,一股创作风潮,这里姑且称为“疫情歌曲”。

既是一种现象,就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思考。有人在亢奋的创作激情中始终葆有大爱和坚定的信心,也有人不以为然地表示抗“疫”当头写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更有部分朋友认为在灾难中“文艺请走开”。以歌声表达对逆行者的赞美,对困在城中的人们给予心灵安慰和乐观鼓舞,以及哀悼遇难者,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暖心的行为。可是冷静、客观地讲,疫情歌曲大量涌现,确实有泛滥之嫌。在肯定创作者在特殊时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初衷的同时,对这种类型歌曲创作的美学问题做一些议论,不无裨益。

疫情歌曲能做什么?

遇到灾难,引发群体慌乱很正常。但社会的应对机制不能慌乱。面对疫情,更需要科学理性和高度的冷静。充足的医疗资源、健全的社会危情反应机制和及时到位的物资支援显然是最有力的保障。对于生死一线间的危情,雪中送炭是关键(譬如捐款捐物当志愿者),而歌曲擅长的是锦上添花。此时歌曲所起的作用明显是微弱的、无力的。说实在的,看到年轻医护人员默默的逆行身影,此时的歌声多少显得违和。倘若你在别人垂死的呻吟中加入自以为“美妙的和声”,只能形容为荒诞。

那么,疫情歌曲果真没有抗“疫”的积极意义吗?当然不是的。疫情中造成的集体紧张情绪在艺术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灵疗愈功能。疫情歌曲可以发挥这样的功能,但仅此而已,不可夸大其抗“疫”功能。对于创作者而言,投身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疗愈,是驱除恐惧的有效途径。至于赞歌,疫情过后再尽情歌唱不迟。歌曲中空泛的爱与空洞的口号于这场战“疫”作用有限,弄不好使人反感。

疫情歌曲写什么?

面对地震、飓风、旱涝等其他灾害,人们比较清楚如何去做,行为路径更清晰。而疫情的不确定性和一般人的无能为力,会加大人们内心的焦虑,不知下一刻是否那颗尘埃就是你头上的一座大山。疫情歌曲的特殊性使得创作者必须有敏锐的把握,否则在恐慌中写些什么呢?对新冠病毒的愤怒吗?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到“前线”,只能“闭门造句”了。自己囿于一隅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未必不能成为创作的素材。但是,创作者被困家中,如何感受疫情造成的悲剧性场面?如何写失去亲人的撕肝裂肺的痛?如何体验病人的无助、痛苦和悲哀?对英雄的出征倒是可以通过新闻的亮相得到直观印象,但是如何将医生护士在医院不畏艰险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壮举描绘出来?

诚然,艺术创作需要想象,需要借鉴间接的经验或者长期的酝酿。如果靠想象来写歌,短时间内只能是回到创作者的经验中去,难免落入雷同的、为了创作而创作的窠臼。有人拿《辛德勒名单》的音乐来比拟,怎可以相提并论?那是几十年后的电影音乐,是对那场人祸的追忆和感伤。《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神圣的战争》倒是诞生于战火硝烟,那是战歌,是鼓舞将士的精神兴奋剂。再者,需要以进行曲的铿锵轰鸣来鼓舞医护勇士,刺激他们亢奋起来吗?不能这样,医护勇士抗“疫”中需要的是时刻保持冷静。抗“疫”战场每一滴汗水都是凝重的,那些轻佻的节奏和旋律何以承载?

疫情歌曲需要怎样的美感?

作为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以情动人是歌曲的特点。疫情歌曲创作于特殊时期,往往都是瞬间激起的情感。其结构形式来不及精雕细刻,当胜在情真意切。它们或者是出于对某一场景的感触,或者为了鼓舞士气和歌颂战疫英雄,总体情感特征是哀伤的,悲壮的。那么,凭着爱,凭着一腔怜悯之情,歌颂逆行者的壮举,为什么会引来人们的非议,甚至很多疫情歌曲让人不忍卒听?问题可能正是太滥情、太夸张,或者轻视形式美感,没有把握好情感表现的合理性,使得歌曲内容空洞、矫情,流于一般的陈词滥调。好的歌曲自是难写,不仅需要才情和热情,更要有对人间苦难的深刻体察和对人类复杂情感抽象而准确的表达。《为了谁》又被重新填词唱响,令人再度感动,多少说明这一点。再者,本来是让大家听歌,推送中却常常捎上许多违和的附带信息,有喜庆的、有戏谑的,更有广告和私货,一长串创作者的详细介绍,容易让人不舒服,难免被质疑在炒作、刷存在感。

看来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主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有大的变化。这除了因为各族人民都有歌唱的传统,更在于它是经济水平提高后精神生活的普遍要求。制作、传播技术的便捷,使得歌曲的生产门槛降低,“人人都是作曲家”不是梦。短时间涌现的疫情歌曲现象,让平时害创作懒惰症的词曲家有了创作的积极动因,也让人们沉郁的抗“疫”生活多一抹乐观的色彩。当然,数量的巨大必定使其良莠不齐。加之特殊时期传播方式多样化,能让大家审美聚焦的作品阙如也是常情。恐怕更多的作品只能像朋友圈的信息一样很快消失,存活率不高。

疫情中对创作者的爱心和抗疫热情是不宜打击的,但是平静下来复盘其中的艺术意味和美学价值,也是有必要的。音乐在苦难中并非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音乐必须完美展现人类苦难的心理路程,并聚蓄起人类的能量。”

疫情终将过去,期待伟大的歌曲作品。没理由让灾疫白来肆虐一回,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歌曲有记录它的职责。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6.009.***.***
116.009.***.***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20.03.04 12:04:09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53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