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蘋果從iPhone7開始去掉了3.5mm音頻輸出接口,作為過渡時期,在iPhone 7、iPhone 8和iPhone X上都提供了一根Lightning到3.5mm的轉接短線,用于適配傳統模擬無源的耳機。而去掉耳機接口標配的耳機也專用Lightning內置DAC和耳放一體化設計的Earpods,2016年底至2017年,Airpods、Beats Solo3 Wireless、Beats X、PowerBeatsStudio3 Wireless第一代使用W1藍牙方案的耳機陸續上市,并統治八成藍牙耳機市場的銷售額。Earpods、urBeats等老型號也開始提供Lightning接口。2018年9月蘋果發布會之前,有消息稱新iPhone將有可能不再標配提供3.5mm-Lightning模擬音頻轉接線。兩年過渡期結束,這場以消滅3.5mm接口不僅標志著手機音頻應用環境的革命,更代表著智能裝置無線化迎來更激進的進化時代。
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在2016年蘋果宣布直接用Lightning接口連接搭配數字耳放的Earpods而取消3.5mm時談到的幾點理由。我們來復習一下,第一,技術太老,存在耐用性,穩定性問題應該被革命;第二,為了防水和手機設計;第三,我們有更好的藍牙耳機。大概是這個意思。雖然,當大家都看到Airpods火爆大賣幾千萬只之后,只愿對蘋果的理由報以“呵呵”,但市場和事實接受藍牙的巨大需求確實被激活,手機廠商雖然沒有像蘋果一樣的完整生態搭上耳機大賣的紅利,但也絕非盲目跟風。
除了以上三點,我們同樣以iPhone 7一代或同年手機為例,來看看與去除3.5mm接口相關的被忽略的設計與技術。
外放立體聲:而不要小看3.5mm接口,由于它的位置設計相對比較死板,必須放在手機兩頭偏向一側,所以也影像了一些現有比較流行的設計。比如喇叭化的手機內置揚聲器外放,進而影響手機立體聲揚聲器兩側的放置。大概從2016年開始,手機內置揚聲器,俗稱的外放揚聲器開始使用發聲單元外加一個很薄的腔體的設計,從而達到更高的效率和音質。它需要一定的空間,而大多數去除3.5mm接口之后的位置就是留給它用了。而同時,手機聽筒部分揚聲器也開始采用稍小一些的“喇叭”化設計,同步提升音質。雖然手機橫置立體聲利用聽筒實現立體聲不是近兩年的事,但由于兩只揚聲器都比幾年前有了很大進步,所以立體聲變得可用。而杜比Atmos的虛擬環繞聲由于Atmos與以往并不相同的算法,讓手機外放環繞聲效果確實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只是國內限于節目源影響,只能感受一下杜比的自帶Demo。
藍牙5.0:而另一方面,在去除3.5mm接口的半年后。在2017年,三星Galaxy S7發布標識著首款藍牙5.0手機發布。自從藍牙技術誕生以來,首次支援2Mb/s的傳輸頻寬。而幾乎在2017年之后發布的新款旗艦型號都開始支援藍牙5.0.
考慮到理論頻寬和網路實際吞吐量的差別,尤其是無線網路需要在傳輸有用數據時做校驗以及每一個包之間的延遲等數據。簡單的說,在藍牙4.1/4.0的吞吐量為305Kbps,藍牙4.2為803Kbps,藍牙5.0位1.4Mbps。這也是藍牙技術首次有用數據量——吞吐量達到了接近PCM 16bit/44.1kHz的水準音頻數據檔案的水準。
理論上說,從藍牙5.0開始,終于有足夠大的頻寬來實現高品質音頻數據流了。同時,高通也在支援藍牙5.0的CSR音頻晶片CSR8675上開始宣布支援apt-X HD,雖然在CSR沒有被高通收購之前的很多年前,apt-X HD甚至apt-X Lossless早就發布了。至于這些新的藍牙技術到底對未來有沒有幫助,我們會有跟進測試并持續關注。
無線充電:去除3.5mm接口并不僅僅是音頻功能的革命,而是手機無線化一個更為激進的訊號。比如,我們在近兩年間看到越來越多的支援無線充電的手機,而且充電功率開始慢慢提升。如果不出意外,在2018年內,我們應該可以看到蘋果的15W無線充電盒華為的20W無線充電,這樣無線充電就達到非快充有線充電的平均水準,甚至還略高一點。
小結:無線化在解決掉了充電和模擬音頻兩塊大的心病之后,完全去除Type-C或Lightning接口,去除微動開關的按鍵應該是早晚會實現的事情,而且這樣的產品其實已經在路上。看看Apple Watch有線數據不是要專用工具?而HTC U12搞出了確實不怎么好用的震動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