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被收购背后的五个未解之谜
墨墨 于 2011.11.22 15:22:09 | 源自:网易娱乐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45
经过近半年的竞争和协商,EMI百代音乐集团竞购案的结果终于于2011年11月11日水落石出,EMI百代被分拆出售,唱片业务卖给环球音乐集团,版权业务由索尼音乐集团中标,总涉及金额大约41亿美元。但是,结果的揭晓并不意味着事情的圆满解决,事实上,本次竞购案在进行中有不少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状况发生,而一旦并购真的落实,在可预见的未来围绕着买家、卖家和整个唱片业还有许多扑朔迷离的谜题尚待解开。我们特别挑选了五个网友关心的谜题,和大家一起剖析和预测。

  • ●未解谜题之一:竞购的最后一个星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整个2011年,唱片业和关心唱片业的人几乎就是和“并购案”这三个字一起走过来的。从2月百代音乐集团被无以为继的泰丰资本(Terra Firma)交给花旗集团抵债,到5月尘埃落定的华纳音乐集团竞购案,再到绵延了近半年的百代音乐集团竞购案。百代的这一桩,由于买家和卖家之间的期望值相差比较大,所以过程跌宕起伏,很是热闹。案子直到11月的第一周,发生了最有希望中标唱片部门的环球音乐集团和华纳音乐集团相继和花旗谈崩而退出的活剧,那边厢,BMG版权公司也下定决心压了索尼音乐集团的头,势在必夺百代的版权部门。但接下来的一周,按照Billboard的说法却是奇怪的“风平浪静”,看似什么事都没发生,没想到在周末却直接爆出令人震惊的最后结果。那么,这“平静”的最后一周,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乾坤大挪移?

    在唱片部门这一侧,环球和华纳上周末的退出的确让花旗着急万分,因为这两家不买,百代的唱片部门就只有继续烂在自己手里一途了,故此,花旗急着把出价更高的环球找回来继续谈判。可以猜到的是,最后一周里花旗对环球做出了最多的让步。两家僵持最大的焦点应该有两条,其一是环球不愿意承担百代集团员工的养老金赔偿,这一点最后怎么解决还不得而知,但花旗很有可能承担了这部分费用。其二是环球最担心面临监管部门的反垄断调查,如果通不过,环球可能会陷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在这一点上花旗作为卖家也可能和环球一起协商了预案。解决了这两个大问题,环球才肯真的花钱买百代。

    在版权部门一侧,原来基本上就是BMG版权公司和索尼音乐集团在竞争,据称之前两家的出价都在18亿美元左右,都没达到花旗的20亿美元预期。在差不多相同的报价上,原先BMG版权的确可以势在必得,因为它不像索尼那样尾大不掉、顾虑多多。没想到的是,最后一周索尼一举加码到22亿美元,毫无争议拿下了百代版权部门。最后公布结果大家才发现,索尼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得到了诸多财政支持,从石油巨子,到黑石集团,再到投行Raine,个个都是金融界响当当的名字。更有甚至,传奇的娱乐界大腕大卫·格芬(David Geffen)也拿出了5亿美元给索尼,这样的“梦之队”阵容直到结果水落石出时才公布,可见索尼的手腕高强,曾经败在它手下、如今“借尸还魂”的BMG这次再度输得心服口服。

  • ●未解之谜之二:环球和索尼能通过反垄断调查吗?

    2011年11月11日宣布的这个结果,其实不是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个开始。这个开始所引出的路可能比竞购本身更难走,因为环球音乐集团和索尼音乐集团都将面临美国和欧盟的反垄断调查,只要一个地方的反垄断调查通不过,整个并购案等于是0,又要重头开始,或者百代继续烂在花旗的自留地里。

    这桩竞购案的标的——百代音乐集团其实是欧盟反垄断调查的老面孔。从2001年华纳百代合并案被欧盟在最后关头否决开始,10年来,百代参与了不下六七个并购案,几乎都在欧盟那里碰了钉子,到最后,涉及百代的并购几乎变成了业界的心理障碍,连提交给欧盟的勇气都没有了。所以这次并购,最后又给欧盟否决的可能性非常大。

    具体来讲,两家在美国的情况都相对好些,并购后环球和索尼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都没达到监管的要求,然而欧洲那边就非常危险了。索尼音乐集团在买下百代版权部门所拥有的130万首歌曲版权后,加上自己的版权部门Sony/ATV所拥有的版权,其市场份额无需计算就直接冲到全球第一。如按价值计算,Sony/ATV本来就拥有的披头士乐队的歌曲版权价格高昂,毫无疑问也把身家抬得很高,使索尼在过欧盟这一关时变得非常困难。环球音乐集团情况更糟,它本来就是全球唱片老大,收购百代的唱片部门后,在欧洲的份额直逼监管上限的40%,在法国这样的国家,市场占有率甚至要超过50%,对此欧盟如果不喊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每次垄断型唱片集团有异动,众多独立唱片公司都会有反弹。这次,代表众多独立和小型唱片公司的一个组织——“独立音乐公司组织(IMPALA)”从竞购案还在进行是就已经在欧盟那里不断吹风,要欧盟阻止这次并购,相信这种外力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或多或少会左右监管部门的决定。

  • ●未解之谜之三:在环球那里,“百代”这个名字会消失吗?

    这次并购,外界似乎对于被并购的那方更关心有加。不奇怪,被并购的这家公司,其名字上“EMI”这三个字母,是承载了一百多年的厚重历史的,是有过无数耀眼辉煌和传奇的,也几乎就代表了人类整个唱片史的。被并购,就意味着消失,但所有人似乎都希望,对于EMI,新东家能网开一面,保留这个金字招牌。事实上,由于EMI这个名字实在太重,对于收购方来说,的确也是压力。

    环球会把EMI这个名字拿除吗?迄今为止,除了说集团已经为EMI在巴黎找到了新的办公室外,环球还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回应——耐人寻味的沉默。

    事实上,买入百代的唱片部门根本就是完全打乱了环球的发展规划。近十年来,环球唱片在不断调整公司架构,目标要把当年宝丽金唱片留下来的众多分品牌精简整合,以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环球好不容易刚把整个集团架构梳理精简成四五个条线部门,还没来得及享受辛劳带来的成果,这一下呼啦啦又有Capitol、Virgin、Parlophone、Blue Note和Manhattan等数十个百代的分厂牌涌进家门,的确会是令人抓狂的,更不要说保留EMI的品牌,等于是要在集团层面上双轨运行,更是环球想想都要寻死的事情。

    而且,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环球愿不愿意保留EMI这个金字招牌,关键在于全球唱片业的凋敝现状已经容不下EMI这个名字,消失,大约是命中注定的。让我们再给环球多一点时间,看看最后它会做出一个什么样子的艰难决定。

  • ●未解谜题之四:索尼会保留“百代”这个名字吗?

    以上的未解谜题之二同样需要拿来问收购了百代版权业务的索尼音乐集团。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竞购案中百代最终被拆分出售,“版权管理publishing”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业界之外的人士而言仍旧会是个“黑箱”。由于版权管理和买卖基本只在业内运行,所以其实对于“EMI Publising”这个名字来说,保留或是消失都是一样——知道的人自然知道,不知道的人和他说了也没啥用处。看起来,索尼完全可以直接把EMI这个名字去掉,把百代拥有的130万首作品版权并入自己的Sony/ATV版权部门就好。

    结果真的会是这样吗?这个谜题的答案其实已经解开。几乎就在宣布索尼成功收购百代版权部门的同时,索尼的发言人就证实了他们将继续保留EMI的名字,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百年品牌对于行业有着特殊意义,不应该被抹杀。EMI Publishing和Sony/ATV Publishing将会相对独立地运营,但总体上由Sony/ATV统一管理。

    这个决定其实有两个隐情:其一,现任Sony/ATV老总Martin Bandier曾是在EMI Publishing效力20年的老臣,正是他把EMI版权业务搞到风生水起的,如今能把当年的得意之作再次收到麾下,Martin Bandier除了激动以外必定会念旧情,保留下EMI的名号;其二,索尼音乐集团其实是这次竞购案的真正赢家,因为其买下的百代版权部门才是当下唱片业里最赚钱的部分。今天的业界,握着版权就意味着握着生命线,所以,索尼在是否保留EMI这个问题上很有回旋余地,完全不像环球那样患得患失。

  • ●未解之谜之五:环球音乐将在各地市场忙于收回百代散失的发行权?

    让我们数数倒霉的百代在这几年里放弃了多少市场:2008年,百代音乐集团全线退出亚洲,临走前,百代和它的欢喜冤家华纳唱片集团达成战略协议,把在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实体及数字音乐发行业务托付给了当地的华纳唱片公司。同年,原百代大中华区总裁郑东汉巨资收购了百代在两岸三地的业务,百代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代理权交给了郑东汉的金牌大风,金牌大风同时开始代理百代的外文唱片在这两个地区的发行。当年还有消息说,百代在北美地区的销售网络处在萎缩状态,发行销售已在依赖环球音乐集团的网络……

    现在,该轮到环球音乐集团发愁了:收购了百代的音乐部门,意味着不单收购了一个庞大的夕阳产业代表公司,也意味着接下来要花大力气去奔走四方,收回百代之前散失的发行权。在亚洲,它可能需要通过环球唱片亚太公司和香港华纳、新加坡华纳、马来西亚华纳、泰国华纳、印度尼西亚华纳、韩国华纳以及金牌大风一一协议,将它们之前代理的百代业务揽回自己门下。如果这些还算简单的话,那翻翻百代唱片更老的合同,环球唱片可能还会痛苦地发现,在2005年时,百代在印度、中东和北非市场答应代理华纳唱片的实体及数字音乐销售。华纳愿不愿意重新接手这些烂摊子?这非常考验环球音乐集团的商场智慧。

    ●未能解答的谜题还有一大堆

    除了这五个谜题之外,其实围绕着这次百代音乐集团的竞购案以及由此对未来音乐产业产生的影响,还有很多很多待解的谜题,比如之前盛传必须买下百代的华纳为何选择放弃?华纳退出后将对自身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四大”变“三大”对传统唱片业是喜是忧?“三大”变“二大”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大量发行和版权分家的音乐作品是否会遇到面市障碍?新的唱片业架构如何适应数字音乐发展的趋势?实体唱片和数字唱片之间的缠斗会因这次并购产生什么样的新情况?…… 所有这些谜题,或许只有留待时间去解答了。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3.009.129.***
    113.009.129.***
    发表于2019.12.19 17:54:05
    12
    175.019.029.***
    175.019.029.***
    发表于2015.12.24 10:04:40
    11
    069.197.***.***
    069.197.***.***
    10
    182.091.047.***
    182.091.047.***
    发表于2012.01.10 09:40:01
    9
    222.048.172.***
    222.048.172.***
    发表于2011.11.23 10:22:16
    7
    03
    发表于2011.11.22 19:30:11
    4
    03
    发表于2011.11.22 17:27:10
    3
    10
    发表于2011.11.22 16:57:22
    2
    180.169.005.***
    180.169.005.***
    发表于2011.11.22 15:53:5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39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